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的是诗人在牢狱中的孤独、思念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眷恋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牢狱中的凄清景象,寒风中,风铃(琅珰)随风摇曳,月光也显得格外低沉。这里的“柏台”指的是御史台,一个象征着权力和责任的地方,而“霜气”则传达了寒冷和孤寂的感觉。这种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氛,使人能感受到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心境。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恐惧与焦虑。梦中,他仿佛置身于遥远的云山之中,自由自在;然而现实中,他如同被困在火海之中,生命危在旦夕。这种对比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助感。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通过使用“眼中犀角”和“牛衣”,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骄傲和愧疚。他认为眼前的自己就像那珍贵的犀牛角一样珍贵,但他却无法保护好自己的骨肉至亲——他的儿子。而当他想到自己年迈的妻子时,又感到无比的愧疚和无力。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这是全诗的结尾,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生命的尽头,他将去向何方?在杭州桐乡,他的亲人是否知道他已经去世并葬在那里。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恐惧、挣扎和对家人的爱意。这种情感的深刻性和普遍性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