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志旧尝看纪载,杖藜今得遍经行。
渔翁化石几年钓,仙客有田何世耕。
千尺枯崖蜕龙骨,一帘飞瀑撼雷声。
相传逸少曾来此,惜不镌岩记姓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此题属于综合题,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分析。
首联“初游方岩山”,“初游”说明自己对这个地方的陌生。“图志旧尝看纪载”表明自己在以前已经看过关于这里的记载,“杖藜今得遍经行”则表明现在自己亲自到过这里。“杖藜”即手执拐杖,“遍经行”即走遍了每一处。
颔联“渔翁化石几年钓,仙客有田何世耕”,诗人通过渔翁化石和仙客有田的故事来写自己的感受。这两句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眼前所见与历史传说相联系。前一句写“渔翁化石”,后一句写“仙客有田”,都是古代人的事,用它们来反衬出诗人今日游览的新鲜感,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颈联“千尺枯崖蜕龙鳞,一帘飞瀑撼雷声”描写方岩山的美丽景色。“千尺枯崖”“一帘飞瀑”都是方岩山的特有景物。“蜕龙鳞”(指龙的鳞片脱落)、“撼雷声”(指瀑布声如雷)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方岩山的雄伟壮丽。
尾联“相传逸少曾来此,惜不镌岩记姓名”表达了作者对逸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逸少”即王羲之,他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他曾经来到过方岩山,但是没有留下他的足迹和名字,因此,作者对此表示惋惜。
【答案】
译文:
我初次游览方岩山,看到以前人的游记和记载,如今亲自走过了这一路的风景。像那个渔翁的化石一样长
久被当作钓鱼的工具,而那些仙客们也有田地耕种。方岩山上的千尺悬崖上有龙的鳞片脱落下来,一帘瀑布声势浩
大如同雷霆。传说王羲之曾经来到这里,可惜他没有刻石留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以“初游”、“杖藜”、“遍经行”、“渔翁”、“仙客”、“千尺”、“飞瀑”、“蜕龙鳞”、“一帘”、“撼雷声”、“逸少”、“传为”等词句勾勒出方岩山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