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山南佛寺开,烟销日出更崔嵬。
读书谁伴谪仙老,沽酒要须陶令来。
【注释】
“庐山”:即庐山山,位于今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
霁(jì):雨止天晴,云散日出的天气。
崔嵬:高峻挺拔的样子。
谪(zhé)仙老:“谪仙”,指诗人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因在唐玄宗面前称颂政事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后来赦还,又被排挤出长安,长期漂泊江湖,自称“放浪形骸之外”。他一生嗜酒,喜欢饮酒,常常借酒抒发胸中豪情。
陶令:晋代人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怀,如《归园田居》等。
【赏析】
这是一首咏庐山的七绝诗。前两句描写庐山云雾消散、日出云开后的秀丽景色;后两句以陶潜自比,表达自己喜爱隐居生活的心情。
首句“山北山南佛寺开”,点明庐山之高,山之远。山之巍峨,自然吸引人们登临。“开”,是动词,有展开的意思,这里指庐山云雾散去。
第二句“烟销日出更崔嵬”,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美丽。烟消日出,山势更加雄伟。“崔嵬”,高大的样子。这句诗既写出了庐山云雾的消散,也写出了日出之后山的雄伟。
第三、四句“读书谁伴谪仙老,沽酒要须陶令来。”则是作者自己的感慨。“谪仙”,指诗人李白。李白曾因在朝廷直言进谏,触怒唐玄宗而被流放。后来被召回京,又遭到诽谤和排挤,终不得志。“沽酒”,买酒。“陶令”,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田园。“谪仙老”,“陶令”,都是作者自喻。“读书”,是说作者想读书,但身边没有人陪伴。“要须”,一定要。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云雾散去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失意的苦闷心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