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齐校雠谁作图,一时紬书亦名儒。网罗卷轴三千馀,俗儒非真类迂愚。
雌黄是正定不无,虚文末学徒区区。岂识治道通唐虞,文林高馆希石渠。
后来御览嗟何书,修文偃武事益诬。转头邺城已丘墟,峨冠广袖长眉须。
丹书写此犹不渝,高鬟侍女曳红裾。两骓帕鞍立奚奴,罢琴涉笔倾酒壶。
兰台供拟信乐欤,不知画手安用摹。无乃逞巧聊自娱,千年视之一欷歔。
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谋猷事业皆功臣。瀛洲旧图应更真,诸君寻观为拂尘。

【注释】

跋:题写于画卷上的说明文字。

校雠(chóu仇):指校订、校核书籍,也泛指编辑、整理书籍。

紬(zhòu 抽):通“抽”,抽出,这里指翻阅、阅读的意思。

网罗卷轴:指书卷。

迂(yū由)愚:形容人思想陈腐、拘泥守旧。

雌黄(zhēi huáng 茶环):用一种矿物制成的黄色颜料,用来点定文章的字句。

虚文末学:指浮华不实的文人。

治道:治理国家的方略。

石渠:汉时皇家藏书之处,在未央宫北,故称。《汉书·艺文志序》:“建藏书之策,立五观之法。”

唐虞:尧、舜,古代圣明君主。

文林高馆:指汉代有名的学者聚居的地方,如太学等。

御览:帝王阅览。这里指皇帝对《魏书》的阅览。

修文偃武(yǎn wǔ淹武):偃武,停止军事活动;修文,发展文化事业。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文既成矣,又何加焉?”杜预注:“偃兵息众。”

邺城: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峨冠广袖:指古代儒者的打扮。长眉须:指古代儒者蓄发的式样。

丹书:朱红色的字迹,古代用丹书写诏书或重要文件。

高鬟(huán 环):高高的发髻。

两骓(zī zi资姿):指骏马。

罢琴涉笔:放下琴笔,即放下手中的笔和琴。

兰台:指御史府。

信乐(xìn lè信乐):诚实可信的音乐。

诸君寻观为拂尘(fú chén扶尘):请你们来观赏并加以赞美。

【赏析】

本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当时崔铉任宰相,他重振国政,提倡儒学,于是崔铉就命人将《魏书》中与儒家学说相悖之处删去,以符合朝廷的要求,并让学士们为之撰写题记。诗人为此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共七句,可分为四段,每段三句,首二句为总说,中间两句为具体分析,末一句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一段(首二句):指出《魏书》中有关学术观点的错误。

第二段(第三句至第六句):从三个方面论述《魏书》中的谬误之处。

第三段(第七句):指出《魏书》中有关政治方面的错误。

第四段(最后一句):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诗采用赋体,先叙写《魏书》,然后分述其错处,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慨。前六句主要论述《魏书》的学术观点错误,第七句是总结全文并抒发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