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似今朝双眼明。
诗句原文: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似今朝双眼明。
注释:
- 万顷琉璃:形容海面广阔清澈如同无数的琉璃碎片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无瑕的水面。
- 寒光不动:海水因温度较低而显得寒冷,但光线在水下折射后却无法被观察到,因此给人一种静止的错觉。
- 海门平:海边的波浪平静,没有掀起任何波纹。
- 鉴开波面:通过水面的反射,可以看到整个海面都清晰可见。
- 天净:形容天空和海面融为一体,没有任何杂质或污染。
- 虹吸: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大气压强变化时,导致水从压力较低的区域流向高压区。
- 潮头:潮汐高潮部分形成的水峰,通常与海浪相连。
- 吹断:形容海风强劲,能吹得渔民的笛声断断续续。
- 秋月:指秋天的月亮,通常较明亮且圆润。
- 落帆轻:形容船只在海上行驶,随着波浪轻轻摇曳,帆也随风飘动。
- 芍陂:古代的一个灌溉工程,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 孤舟:单独一只船在水面上行驶。
- 双眼明:形容目光锐利、明亮,通常用来比喻人的智慧或洞察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海面、天空、海浪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敬畏。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深深祝福。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评析:
韩世忠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抗击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首诗可能是在他参与平定叛乱或巡视边境期间所作,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作品,韩世忠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是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
写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韩世忠的军事行动有关。诗人在宁德西陂地区进行军事巡视时,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一种颂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