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冬至日》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在冬至这一天的所见、所感和所思。下面将逐句进行赏析:
- 首联: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 注释: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增长,自然界呈现出阴阳转换的景象。同时,人们会感叹岁月不待人,感叹自己的年纪增长,无法阻止衰老的自然过程。”齿发”意指人的两鬓和头发,这是古代对年长者的雅称,”老不回”则表达了对衰老无可奈何的感受。
- 赏析:诗人开篇即点明冬至节气的特点,并以此作为感慨人生、衰老的起点,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沉重氛围。
- 颔联:髻珠常照物,心火冷成灰。
- 注释:这里的“髻珠”可能指的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装饰品,象征着美丽与青春的延续。而“常照物”则表达了这种装饰品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仿佛永远闪耀着光芒。“心火”暗喻内心的激情或欲望,“冷成灰”则形容这些欲望最终被时间磨灭,变得无足轻重。
- 赏析:“髻珠”既是一种美的展现,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以及美好事物易逝的现实。“心火冷成灰”更是将个人的愿望与梦想比喻为逐渐熄灭的火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 颈联: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个月来。
- 注释: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冬至期间的活动和经历。“陇坂”指的是山间的小路,“吴江”则是指江南的水路。诗人在这里用“酥煎”和“柑摘”分别描绘了两种食物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冬至时节特有的饮食文化。”半边月”则可能指的是月亮的一半或某种象征性的月亮形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氛围。
- 赏析:通过具体的食品制作过程和节日氛围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 尾联: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失意和无奈。由于官职冷清,诗人未能获得朝廷赐予的美酒,只能在家中自制新酒品尝。妻子对此表现出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微笑着为他倒上新制的美酒。”官冷”指的是政治环境不景气,”无因得官酒”说明诗人没有机会获得朝廷的赏赐。”老妻微笑”则是妻子对丈夫的安慰和支持。
- 赏析:这一结尾不仅揭示了诗人在仕途上的挫折和个人生活的艰辛,也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相互支持。
《冬至日苏辙》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的哲理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