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
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
【注释】:
奉使契丹:奉命出使契丹。二十八首绝句:此诗为《奉使契丹》的第二、第三首,故称“二十四首绝句”。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
译文:群山环绕,似乎没有道路可通,但有条小道曲折盘旋,它总是在溪水旁边。
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
译文:仿佛是在梦中寻找蜀地(入四川)的路径,其实那是通往兴州的东谷和通往凤州的西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出身寒微,但有才学。他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及前蜀国宰相。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平易通俗,尤近俚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平易通俗,尤其擅长民间情歌,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他一生困顿不得志,历尽坎坷,早年曾游幕于蜀地,后因战乱漂泊于蜀、陕、秦、陇之间,对四川一带的生活习俗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王建的诗歌风格以通俗为主,其内容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语言明白晓畅。他的一些讽刺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奉使契丹》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这二句写景很有特色。诗人笔下的乱山,似乎是用粗线条勾勒出来的,笔触所至,山势便显得突兀而险峻。“环合”二字,写出了这些山峦的密集,也暗示出诗人行旅的艰难。但是,正是由于山路的盘曲,才使得“小径”有了它的存在价值。“长傍溪”三字写出了小径的蜿蜒曲折。“小径”,本是崎岖难走,但在这里却成了通向远方之路的象征。诗人正是通过这一“小径”,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彷徨”一词,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徘徊,也写出了他对前途的担忧。从“小径萦回”四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于前途的担忧,也可以读出国破家亡之恨;而“小径长傍溪”则又可以看作是诗人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不因眼前的困境而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这种矛盾的心境,也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第三句“仿佛梦中寻蜀道”,“仿佛”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徘徊,同时也写出了他对前途的担忧,更可以看作是他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哀伤。而“梦”则是虚幻的,也是美好的。“寻蜀道”三字中的“蜀道”,既是现实中的道路,又是诗人心中的理想。蜀道的险峻,既是现实中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忧思的反映。而“寻”字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徘徊,也写出了他对前途的担忧。而“梦”字,则更是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徘徊。诗人通过对“蜀道”这一概念的描绘,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他对于未来的态度。
最后一句“兴州东谷凤州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句诗虽然短小,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兴州”和“凤州”分别是唐朝时期四川地区的一部分地名。而“东谷”、“西谷”则是指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之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