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宿洪泽,再来遂如归。
却行虽云拙,乘险谅亦非。
谁言淮阴近,阻此骇浪飞。
长风径千里,蛟蜃相因依。
眇然恃一叶,此势安可违。
冒涉彼何人,勇决生虑微。
欲速有不达,鱼腹岂足肥。
风帆尚可转,野庙谁能祈。
但当拥衾睡,慎闭窗与扉。
夜闻声尚恶,起视聊披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其情感及艺术手法,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首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七律,诗题中明确指出了是“次韵子瞻发洪泽遇大风还宿”。由此可以知道这是苏轼为好友苏辙的《洪泽县令》所作,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之情。
【译文】
昨夜我宿在洪泽,今天又来就像回家。
虽然走路有些笨拙,但乘船冒险也是应该。
谁说淮水边很偏僻,却因此阻碍了风浪。
万里长风吹过千里河,龙蛇蜿蜒相依相伴。
只有一根小木筏,它的命运怎能违背?
冒着危险去涉险,谁又能想到会有危险存在。
想要快点到达终点,却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后果。
狂风巨浪无法抵挡,只好任凭命运安排。
渺渺茫茫依靠一根小木筏,这形势怎么能够改变呢?
冒死涉险有谁能预料,勇往直前总担心有危险。
急于求成反而不能顺利,肚子被鱼吞食又有何用?
即使风帆能转回来,野庙又能祈求什么?
只当抱着被子睡觉吧,小心门窗别打开。
夜里听到风声还是恶狠狠,起来看看只是披衣罢了。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当时苏辙由徐州移刺汝阴,途经洪泽时遇大风雨,苏轼闻知,写下此诗。
首联两句写诗人昨晚夜宿洪泽,今晨又来如同归家一般。“昨夜宿洪泽”说明诗人昨夜已到洪泽;“再来遂如归”则表明诗人今晨重游故地,感觉十分亲切。这两句是说,昨夜诗人住宿洪泽县衙后,今日早晨又来到这里,就好像回到自己家中一样。
颔联写诗人虽步履蹒跚,却仍坚持前行。“却行虽云拙”说明他行动缓慢,好像很笨拙的样子;“乘险谅亦非”则表示他虽然步履艰难,但仍然坚持着冒险前行。这两句是说,尽管他的行动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仍然决定继续前行。
颈联两句写诗人感叹自己的处境。“谁言淮阴近”,意味着有人认为距离淮阴很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阻此骇浪飞”则是说他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暴风雨而被困住了。这两句是说,有人可能会认为距离淮阴很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暴风雨而被困住了。
尾联两联写诗人感慨自己的处境。“眇然恃一叶”是说诗人依赖着一根小木筏;“此势安可违”则是说这种状况是不能改变的。这两句是说,他依赖着一根小木筏,这种状况是不能改变的。“冒涉彼何人,勇决生虑微”,意思是说,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勇敢地决定前行。“欲速有不达,鱼腹岂足肥”,意思是说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地,肚子里填饱鱼也不足以生存。这两句是说,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勇敢地决定前行。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地,肚子里填饱鱼也不足以生存。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洪泽的经历,展现了他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好友的关心和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