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嗟丘中亲艺麻,邵平东陵亲种瓜。
公今归去事农圃,亦种洛阳千本花。
修篁绕屋韵寒玉,平泉入畦纡卧蛇。
锦屏奇种斸岩窦,嵩高灵药移萌芽。
城中三月花事起,肩舆遍入公侯家。
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
一枝盈尺不论价,十千斗酒那容赊。
归来曳履苔径滑,醉倒闭门春日斜。
车轮班班走金毂,印绶若若趋朝衙。
世人不顾病杨绾,弟子独有穷侯芭。
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
宦游嗟我久尘土,流转海角如浮槎。
归心每欲自投劾,孺子渐长能扶车。
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靴。

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园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官至丞相,主持过《资治通鉴》的编纂。他一生清贫,晚年退居洛阳,建有独乐园。

司马氏家族自汉代以来世代显赫,司马光本人更是名重一时,但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远离了繁华与权位,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他的这种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因此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首诗就是司马光对这一生活的写照,通过描绘独乐园的景象,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子嗟丘中亲艺麻,邵平东陵亲种瓜

“子嗟”二字,既表明诗中人物的身份——司马光的儿子,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儿子的怜惜之情。司马光作为一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而邵平则代表了另一种人生选择——放弃高官厚禄,回归田园生活。

公今归去事农圃,亦种洛阳千本花

司马光在归隐后,选择了一个更加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他种植了大量的花卉,这些花卉不仅美化了家园,也成为了村民们欣赏的对象。这些花卉的种植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修篁绕屋韵寒玉,平泉入畦纡卧蛇

司马光的家周围被翠竹环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竹叶摇曳生姿,宛如碧玉般清凉。在平地上开满了各种花卉,形成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锦屏奇种斸岩窦,嵩高灵药移萌芽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还有一种神奇的植物——紫金牛。它生长在岩石缝隙中,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相传这种植物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治愈百病,让人健康长寿。

城中三月花事起,肩舆遍入公侯家

春天来临,百花盛开的季节到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观赏这美丽的花朵。他们乘坐着华丽的轿子,穿梭于公侯之家,享受着春日里的欢乐时光。

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

在这些华丽的庭院里,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有的花瓣娇嫩欲滴,有的花色斑斓夺目。它们争奇斗艳,展现出各自的魅力。同时,那些高大的楼宇也不甘示弱,它们的枝叶茂密而茂盛,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争。

一枝盈尺不论价,十千斗酒那容赊

虽然这些花儿的美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人们还是愿意为了它们付出高昂的代价。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购买这些珍贵的花枝,甚至不惜借债也要将它们带回家。

归来曳履苔径滑,醉倒闭门春日斜

回到家中,踏着湿滑的青石板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

车轮班班走金毂,印绶若若趋朝衙

随着季节的变迁,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车轮滚滚向前滚动,象征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那些身着官服的人则忙碌地奔波于朝堂之上,处理国事。

世人不顾病杨绾,弟子独有穷侯芭

仍有一些人沉迷于名利场中不能自拔。他们追逐权力和地位,不顾自己身体的疾病。然而,司马光却与众不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

尽管生活艰辛,但司马光仍然保持着一颗坚韧不屈的心。他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从未停止过探索真理的脚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宦游嗟我久尘土,流转海角如浮槎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光也开始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他曾感叹道:“宦游嗟我久尘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感慨。

归心每欲自投劾,孺子渐长能扶车

在经过长时间的宦游之后,司马光终于决定回到家乡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希望能够和家人一起度过幸福的时光。

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靴

当家人来访时,他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并与他们畅谈。然而,当他看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时,他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和寂寞。他意识到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自己却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司马光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在官场上的坎坷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妥协。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