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
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

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
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

注释:
野性的人像是一个修行的僧人,总是渴望能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南方迁移没有计划摆脱那些繁琐的官帽和绶带,西方回归,又有谁会为我栽种松树竹子呢?
头上的白云就像是飞来的车子,耳朵边的清泉水声就像玉石在滚动。
洛阳的川流还是那么繁华,仍然是官位显贵的聚集地,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如黄鹤一般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无奈。诗中用“野人性似修行僧”来比喻自己的心态,既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远离,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展开了这种心态的具体表现:

  1. 首先,“南迁无计脱簪组”,这里的“南迁”指的是远离家乡到其他地方去任职或求学,而“脱簪组”则是指放弃官位、功名等外在的束缚。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2. “西归谁为栽松竹”,这里的“西归”同样指回到故乡或者其他地方,而“栽松竹”则是一种象征,松竹常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高洁的品格。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保持个人独立性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中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警惕和反感。
  3.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图景。“头上白云”象征着高远、纯净的精神追求,“耳畔清泉”则代表着自然、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的“即飞盖”和“当鸣玉”都是形容声音悠扬,与前文的“飞盖”、“鸣玉”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安详。
  4. 最后两句“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这里的“洛川”指的是洛阳的川流,而“冠盖林”则是指繁华的官场所在之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于更高远、更加自由的生活的追求。他认为,即使身处繁华之地,也要有一颗高飞远翔的心,如同黄鹄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批判,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