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
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
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
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
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
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
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
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注释】:
-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宋史》卷四八五《苏轼传》:“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始入学。”又“元丰元年,以直龙阁知秦州。”后历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中书令、太尉、太子太师。卒谥文忠。
- 人生本无有:佛教认为,众生皆为幻化生,所以没有永恒存在的人。
- 众幻妄聚耳:众人的幻相聚集在一起而已。
- 手足非吾亲:我手脚不是我的亲人啊!
- 何况妻与子:更何况妻子和儿子呢?
- 偶来似可乐:偶尔来到家中,好像很快乐似的。
- 强作室家喜:强装成家庭和睦的喜悦。
- 忽去未免悲:突然离去,难免使人悲伤。
- 欣成要矜毁:欣喜若狂,要受到别人的讥笑毁谤。
- 君家两岁儿:你的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 变化违初心:他们的出生变化,违背了我的初衷。
- 涕泗剧翻水:他们哭泣流涕的样子,如同翻涌的水一样。
- 吾侪近始悟:我们这些同辈人最近才有所领悟。
- 造物聊复试:天意似乎在重新试验。
- 道力竟未完:我修道的力量终于没有完成。
- 聪明信难恃:聪明的人最终难以依靠。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无常的七言绝句,诗人借咏叹自己的骨肉子女之死,抒发人生无常的哲理感慨。诗的前两句,从佛家“众生皆苦”的观点出发,点明人生本来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人却执著于其中,因而发出感慨:“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这两句是说,人的手脚都不是自己亲生的,更何况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呢?这既反映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对骨肉分离的痛苦感受。
诗的第三、四两句转而写他偶然间看到自己的孩子,便觉得他们的到来好像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然而不久之后,孩子的骤然离去,又使他不免悲伤得流下眼泪:“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这里,诗人通过描写孩子出现时的“似乐”,离去时的“未免悲”,以及因孩子离去而产生的“要矜毁”等不同情况,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本质特征。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从自身的角度来抒写这种哲理感悟:“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原来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使诗人陷入沉思,同时也引发了他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深入思考。诗的尾联:“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违背了作者的初衷,而他的泪水和泪水所激起的水波,就像翻涌的波浪一般。诗人在这里以泪洗面,以泣洗心,将那种无法抑制的悲痛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生死无常的人生现实所产生的深沉感慨。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自然现象作为比喻,把生死看作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生死无常的认识和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