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译文与注释:
-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 饥蚕未得食:描述了幼小的蚕宝宝因饥饿尚未开始进食。
- 宛转不自持:幼蚕由于找不到食物而无法安定地生活,只能不断地来回摆动身体。
-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 食蚕声如雨:比喻吃桑叶的声音像下雨一样密集,强调蚕吃的是桑叶。
- 但食无复知:表明尽管蚕在不停地吃,但它已经失去了对吃食的感觉和记忆。
-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 老蚕不复食:描述随着蚕的成长,它开始不再进食。
- 矫首有所思:老蚕虽然不再进食,但头部抬起,表现出内心的思念或期待。
-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 君画三蚕意:诗人通过画家的画作表达出对这三种不同阶段蚕宝宝的观察和理解。
- 还知使者谁:诗人通过这幅画让读者思考,画中描绘的是何种使者(可能是指养蚕的人或自然之力)。
赏析: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是苏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生物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蚕的三个阶段的描述——幼蚕、老蚕以及已成熟的蚕,不仅呈现了蚕的生长变化,也隐含了对生命力和生命周期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描绘了初生的蚕宝宝因为找不到食物而无法稳定下来的情景,用“宛转不自持”这一生动形象的动词,传达出幼蚕因饥饿而不安的状态。接下来的“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则转入老蚕阶段,尽管继续进食,但它已不再有食欲,只能机械地重复动作。这一句中的“无复知”揭示了老蚕对于自身行为缺乏自我意识的状态。
结尾两句“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和“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则是诗人通过画作向观者提问,引发思考。诗人通过画作传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让读者思考画作背后的意义,即画家是否通过此画表达了某种特定的含义或寓意。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不仅是对蚕生命周期的描写,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力、成长与衰老的哲学探讨。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感悟,将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富有哲理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