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
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
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
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
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
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
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契丹为题材,通过写其生活习俗,抒发了对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穷海宇的忧国忧民情怀。

其一,“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此句描绘了契丹人的居所环境:寒冷的冬天,在沙漠中建造帐幕。他们用羊毛和苇子编织毡庐,以抵御严寒。这是对契丹人生活环境的生动描绘。

其二,“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此句描绘了契丹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官员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山冈上,他们居住在毡制成的窝棚内,这些窝棚被风吹雪打,却毫无惧色。这是对契丹人生活习惯的生动描绘。

其三,“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此句描绘了契丹人的生活:他们把高粱米舂成糊状,用来煮粥充饥;他们打猎时,射中兔子和鹿,以此夸耀自己的强大。这是对契丹人生活习俗的生动描绘。

其四,“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朝廷”指皇帝。这里指的是契丹人。皇帝派使者前来慰问。这两句写出了辽朝统治者对中原王朝的敬畏之情。

其五,“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此句写出了作者来到契丹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契丹生活的担忧。

其六,“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此句描写了契丹的风俗习惯,每到新年的时候,契丹就会派遣使节前来问候,时间一到,又返回去。这一句写出了契丹人的生活情趣。

其七,“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礼成”指的是契丹皇帝接见使臣后举行的仪式。“卷庐帐”,收起帐帘。“钓鹅”指的是捕鱼、捉鹅。“沧海东”指的是渤海。这几句写出了契丹人的生活情景,表现出契丹人的豪放性格。

其八,“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此句描绘了契丹人的游山玩水之习。“秋山既罢”,是指秋天山景已经看腻了。“旋蓬”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朝菌不知道一天有多少个时辰,蟪蛄也不知道一年有多少个季节。而“我”却知道春秋,知道岁月更迭。这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契丹人游山玩水之习的不满,以及他对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其九,“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弯弓射猎”,意为弯弓射猎;“拱手朝会”,意为拱手作揖朝见天子;“愁心胸”,意为忧虑胸中事。这几句写出了契丹人的游猎活动和朝会礼节,表现出契丹人的豪放性格。

其十,“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此句写出了契丹人的生活习性。“甘心”,心甘情愿。“五饵”,五个诱饵,指五种方法。“吾术”,我的方法,即我的谋略。“樊笼”,比喻囚禁或束缚。这几句指出了契丹人生活习性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契丹人在军事上的失败原因。

其十一,“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此句描述了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唐宣宗时期发生了大旱灾,皇帝派大臣到各地视察灾情,并采取了一系列救荒措施。然而,灾情仍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这时,有人建议在北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贸易活动,以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派遣使者前往契丹。这一事件反映了契丹人生活贫困、人民困苦的情况。

其十二,“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此句写出了契丹人的生活习性和对中原王朝的认识。“尔曹”,你们这些人。“饮食”,指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自谓得”,自以为得到了什么好处。“图霸”,指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先和戎”,指先与敌人和解。“岂”意为难道?“知”意为知道。这几句指出了契丹人的生活习性和对中原王朝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缺乏远见卓识的问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契丹为题材,通过写其生活习俗,抒发了对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穷海宇的忧国忧民情怀。全诗共分十三句,前七句写契丹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后六句写诗人的感怀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