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乃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翱的作品,出自《赠僧惟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示资福谕老(向资福禅师致意)
  •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向资福禅师表示敬意。资福禅师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教诲对李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的“资福”指的是资福禅师,而“谕老”则是指向他致以敬意。
  1. 幽居百无营(隐居生活清闲自得)
  • “幽居”指的是隐居的生活状态,“百无”表示没有任何干扰或纷扰,“营”在这里指的是操劳或忧虑。整句诗的意思是过着隐居生活,没有烦恼和忧虑。
  1. 孤坐若假寐(独自坐着仿佛在休息)
  • “孤坐”指的是独自一人坐着,“假寐”是指像睡着了一样坐着。整句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坐着,好像在休息或睡觉,形容一种宁静的状态。
  1. 根尘两相接(心灵与外界环境交融)
  • “根尘”指的是心灵和外界环境,“两相接”表示两者相互交融。整句诗的意思是心灵与外界环境相互交融,形容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和谐。
  1. 逆流就一意(顺应自然的水流)
  • “逆流”指的是逆着水流的方向,“就一意”表示顺应自然的趋势。整句诗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水流方向,形容顺其自然的态度。
  1. 意念纷无端(思绪纷乱无法集中)
  • “意念”指思绪,“纷无端”表示纷乱无序。整句诗的意思是思绪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形容心绪不宁的状态。
  1. 中止不及地(停止也达不到地面)
  • “中止”指的是停止,“不及地”表示达不到地面。整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停止了思考也达不到地面,形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 寂然了无觉(寂静中感到一切皆空)
  • “寂然”指的是寂静,“了无觉”表示感受到一切都空荡荡、无实体。整句诗的意思是在寂静中感到一切都空无一物,形容一种超脱的境界。
  1. 乃造真实际(于是达到了真实的境地)
  • “造”在这里有到达的意思,“真实际”指的是真实的境界或实相。整句诗的意思是在超脱的境界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形容一种心灵的觉醒。
  1. 百川入沧溟(众多河流汇入大海)
  • “百川”指的是众多的河流,“沧溟”指的是大海。整句诗比喻众多的思想或事物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领域或影响范围。
  1. 众水皆一味(各种水都归于同一味道)
  • “众水”指的是众多的事物或思想,“皆一味”表示它们归结为一种相同的性质或特点。整句诗比喻众多的思想或事物虽然不同但最终都归于同一个目标或理念。
  1. 止为潭渊深(静止下来就像潭水深沉)
  • “止”指的是停下、静止,“潭渊”指的是深深的潭水。整句诗比喻静止的心境深如潭水一般深邃,形容内心的平静与深沉。
  1. 动作涛澜起(当动静交替时波涛翻滚)
  • “动作”指的是动态的变化,“涛澜”指的是波涛汹涌。整句诗比喻当内心产生变化或活动时,外在的世界也跟着动荡起来,形容内心的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1. 动止初何心(行动和静止最初是什么心情)
  • “动止”指的是行动和静止,“初何心”表示最初是什么心情或念头。整句诗询问起初行动和静止的心境是什么?可能表达了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即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1. 乃遇适然耳(最后遇见了合适的时机)
  • “适然”指的是合适的时机,“耳”在这里是副词,表强调。整句诗意味着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终于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机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领悟,展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对外界环境的感悟、对内心思绪的抒发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领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李翱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