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归心似箭,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这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徘徊,仿佛心中的旌旗在风中摇曳不定,尽管屡次想要回归故里,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这反映了诗人对归家时机的无奈感受。每当春天来临,他渴望着归家享受温暖;而到了秋冬季节,他又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于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他试图询问归家的确切时间,但最终只能感叹上天早已决定了这一切,而自己却无法知晓。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诗中的“孔公”显然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他在晚年决定前往楚国讲学。而“昭王已死不复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这里的“卫灵父子”可能指的是卫国的君主或其子嗣,他们不值得追随。所以诗人选择暂时放下自己的使命,等待着东鲁(今山东曲阜)的机会。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通过对“三桓”和“哀公”的评价,诗人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这些人物虽然曾经被重用,但他们的行为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圣人的风范。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这句反映了诗人对军事才能的认可。冉求不仅勇猛善战,还能够巧妙地运用策略来击退敌军,使得国家能够安全无虞。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否得到重用的期望。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回到家乡后,诗人选择了闭门不出,专心研究诗书,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当有机会外出参与政事时,他也会佩戴官帽,恭敬地跟随在大夫们的身后。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虽然他在梦中见到了周公的形象,但现实中他已经无法再回到那个熟悉的国度。尽管如此,诗人依然感到满足,因为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老死于故乡。
这首诗通过对归家之路的种种艰难险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整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命运的深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