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三谪远,归路近庾岭。
谁怜东坡穷,垂老徙此景。
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
平生笑子厚,山水记柳永。
孜孜苦怀归,何异走逃影。
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
百年寄龟息,幸此支床静。
【注释】:
- 三谪远:苏轼在黄州、汝州和惠州三次被贬。
- 庾岭:指江西赣江之东的庾岭,是当时苏轼的归途。
- 谁怜东坡穷:苏轼曾自嘲“我生不逢尧舜世,本以无才愧祖龙”,又自比“东海虽苦恶,归便难重游”。
- 垂老徙此景:苏轼晚年流寓于广东惠州时,曾感叹自己一生坎坷,晚年流落南方,心情十分郁闷。
- 幸无薪炭役:苏轼曾说:“吾居儋耳二岁,有薪不得,有火不得,虽有名马,无所置足。”
- 岂念冰雪冷:苏轼贬官后,生活艰苦,常感到寒冷,但他却以坚忍的精神忍受着,没有抱怨。
- 山水记柳永:苏轼曾写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以柳永的词为蓝本,抒发自己的情怀。
- 孜孜苦怀归:苏轼多次表达过回归故里的愿望。
- 吾观两蛮触:苏轼在岭南时期,与当地蛮人关系很好,经常交往。
- 出缩方驰骋:苏轼在岭南地区过着游山玩水的日子。
- 百年寄龟息:苏轼在惠州时,曾作《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云:“一樽聊共尔,百年犹可期。”
【译文】:
不要讲你已三次被贬到很远的地方,归家的路就在眼前了。
谁还会怜悯我一生贫困潦倒,到了晚年被迫迁移到这里。
幸好没有被派去烧柴运炭的差事,也不用担心冰雪严寒。
我平生都以陶渊明为笑柄,我的山水游记也比不上他的。
我日夜苦苦思念家乡,这难道不是像逃避困境的人吗?
我看两地的百姓都好争斗,他们时而收缩,时而扩张,自由自在地驰骋。
百年来我只寄居在这小岛上,幸亏有了这个安静的环境,让我可以安下心来休息。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词,作者在岭南时所写。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理解。
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引出了对家乡的无限向往。他提到自己已经三次被贬,但归途就在脚下。这种描述既显示了他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人用“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来形容自己虽然身处异地,但并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压垮。相反,他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态度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坚韧,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人通过描绘当地的民风民俗来进一步展示他的心境。他提到自己与当地百姓相处得很好,他们时常交流,互相帮助。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他与当地人的距离,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岭南的生活。
诗人用“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来结束全诗。这里的“蛮”指的是岭南的少数民族,而“触”则暗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时而收缩,时而扩张,自由自在地驰骋。这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岭南的自然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当地民风民俗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