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
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
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
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
注释:
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
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
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
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
译文:
在朝廷上,鸾和鹭鸟都自鸣得意,我不相信边疆的小事就能让人如此兴奋。
大家都奇怪一个书生竟然能够破解难题,也好像勇敢的将军一样懂得如何辩论。
自己嘲笑自己的箭术不够高超,想要追赶飞隼却总是追不上。
看你长着一副身材,是最值得学习的人了,肯定像那胡须和羽毛一样,一定会超越众人。
赏析:
此诗是苏轼与苏辙兄弟间的唱和之作,表达了苏轼对于边塞战争的看法以及自己对于射箭技艺的见解。 首联以“中朝”起兴,点明主题,“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意思是说,朝廷里那些高贵的动物都在得意洋洋地鸣叫,我不相信边疆的小事就能让它们如此兴奋。这反映了苏轼对边塞战争的轻视和讽刺。 颔联以“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来表达苏轼对于书生能够破解难题的看法,认为他就像勇敢的将军一样懂得如何辩论。这反映了苏轼对于知识分子的看法和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像勇士一样勇敢和智慧。 颈联以“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来表达苏轼对于射箭技艺的看法。他认为自己虽然有穿杨的能力,但是比起猴子的臂力来说还是不足,而想要追赶飞隼却总是追不上。这是苏轼对自己射箭技艺的自我评价。尾联以“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来表达苏轼对苏辙的评价。他认为你有着长身体,是最值得学习的对象,肯定像胡须和羽毛一样,一定会超越众人。这表达了苏轼对于朋友的喜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