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罢人人识郑崇,直声如在履声中。
卧闻疏响梧桐雨,独咏微凉殿阁风。
谏苑君方续承业,醉乡我欲访无功。
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初除病后聪。

诗句解析与译文

朝罢人人识郑崇,直声如在履声中。卧闻疏响梧桐雨,独咏微凉殿阁风。谏苑君方续承业,醉乡我欲访无功。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初除病后聪。

注释详解

  • “朝罢”:早上退朝之后。
  • “人人识郑崇”:众人皆知的郑崇。郑崇为唐代名臣,以直谏著称。
  • “直声”:正直的声音或行为。
  • “履声中”:比喻正义之声,如同行走时的脚步声。
  • “卧闻疏响梧桐雨”:躺在床上听到梧桐树叶上落下的雨声。
  • “独咏微凉殿阁风”:独自吟咏着凉爽殿阁中的秋风。
  • “谏苑君方续承业”:指谏官们正在继续他们的事业。
  • “醉乡”:比喻一种放纵自我、忘却烦恼的状态。
  • “我欲访无功”:表示想要寻求无为之事,可能是指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的境界。
  • “陶然一枕谁呼觉”:形容睡得非常香甜,以至于没有被人叫醒。
  • “牛蚁初除病后聪”:比喻身体康复之后恢复了敏锐的听觉。

赏析

《次韵朱光庭初夏》是苏轼在宋代所作,诗中通过对古代正直官员郑崇的怀念和自身直谏无门的对比,抒发了对理想政治清明的期盼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感怀。诗中运用典故、形象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感官描述,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与主题分析

苏轼的诗作往往与其生活经历紧密相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引起广泛争议,苏轼作为改革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却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打击。此诗可能写于他晚年被贬谪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官场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综合鉴赏

《次韵朱光庭初夏》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批判和思考。它不仅体现了苏轼的个人情怀和思想境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