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注释】
坤成节:皇帝的寿宴。集英殿:皇宫中的大殿。教坊:宫廷音乐机构。致语:致辞。口号:祝词。三朝遗老:指经历过三次朝廷更替的老人。九门:京城长安的九个城门,这里指皇城。承平:太平盛世。化俗: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曾孙:孙子或孙女,这里泛指儿孙。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3)。乐奏坤成第一篇:音乐演奏《坤成》的第一部分。蟠桃:长生不老的仙果。
【赏析】
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在京师大内集英殿宴请群臣时,翰林学士苏轼所撰。
开头两句,点出“坤成节”的题旨。诗人首先指出:“我等身为三朝遗老,今天又来到这长安城的大门——九门外。”接着又说:“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国家太平无事、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已经度过了许多年了。”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里的“三朝”指的是北宋建国后经历的三个朝代,即太祖、太宗和真宗三代;而“承平”则是指经过这三代皇帝的统治,天下已进入太平时代。
“文母忧勤初化俗”,这是说自从文母(即文德皇后)治理国家以来,她总是勤劳谨慎,以身作则,使社会风俗得到良好的教化。
“曾孙仁孝已通天”,是说宋朝的子孙们都很孝顺,他们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通天”(指达到极点)的程度。
“史书元祐三千牍”一句,说明《资治通鉴》这部书有三千卷之多。而《元祐党禁碑》则是在元祐年间立的碑,所以作者称它为“元祐之碑”。
“乐奏坤成第一篇”,指的就是《坤成》乐章的第一部分。
最后两句“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意思是说,我想采集到长寿的蟠桃回去献给皇上祝福;可是,眼前的蓬莱山却显得十分清浅了,好像半个桑田那么大。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同时又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是一首很好的祝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