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注释】:

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初别子由二首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赏析】: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作于熙宁八年(1076),作者时年四十四岁。这组诗是诗人在赴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当时属于颍州)任前,对友人的告别赠言。第一首写分别时的悲伤之情;第二首则抒发了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和对朋友的思念;第三首表达离别之后,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第四首写诗人对友人未来归期的询问,以及由此产生的惆怅之情。

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初别子由二首

首诗开头两句写与子由分别时的情景。“近别不改容”,说明彼此之间非常熟悉、感情深厚,所以尽管要分手,却并不难过。“远别涕沾胸”,则是说与朋友分别后心里很难过而落泪。这里通过写近别和远别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和不舍。“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距离很近,但却仿佛隔着很远似的,因为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已经足够让彼此产生一种距离感。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次联“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表达了人生没有太多离别的痛苦,但真正了解恩爱之重的只有那些经历过离别的人。这句诗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恩爱的珍视。

第三联“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写诗人刚来到宛丘,就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跟随他们跳舞。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初到宛丘时的场景和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第四联“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表达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痛苦和遗憾。这里的“秋风”象征着时间、岁月或季节的变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的心情。

第五联“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悲哀的情感。这里的“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第六联“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回答了友人的提问,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这里的“何年归”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朋友身边,与他们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第七联“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重逢的看法。这里的“离合”指的是离别和团圆的过程,而“忧喜迭相攻”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离别和重逢时所经历的心理斗争和情感波动。

第八联“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里的“飞蓬”象征着飘泊不定、无所依靠的状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漂泊无依的感慨之情。

第九联“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忧虑。这里的“六一翁”是指欧阳修的号,也暗示了欧阳修晚年的身体状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健康和长寿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牵挂的美好时光。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人生、离别和重逢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