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饮红裙,酒尽推不去。
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
痴马惜障泥,临流不肯渡。
独有汝南君,从我无朝暮。
肯将红尘脚,暂著白云屦。
嗟我与世人,何异笑百步。
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
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
《酬李端秀才见赠二首》少年饮红裙,酒尽推不去。
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
痴马惜障泥,临流不肯渡。
独有汝南君,从我无朝暮。
肯将红尘脚,暂著白云屦。
嗟我与世人,何异笑百步。
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
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
注释:
- 少年:年轻的时候。
- 饮:饮酒。
- 红裙:红色的裙子。
- 酒尽:喝酒喝到没有了。
- 推不去:推不掉或推不脱。
- 呼来:招来、引来。
- 径山:山名。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寺附近,为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
- 洗尘雾:洗涤云雾,比喻涤除杂念。
- 痴马:指骏马,这里用来反衬人。
- 障泥:古代一种车马用的防寒的毡毯。
- 临流:面对水流。
- 渡:过河。
- 汝南君:即李端,字正已,是唐代诗人,号“从事”。
- 肯将:愿意。
- 红尘:指世俗的红尘世界。
- 脚:鞋子。
- 云屦(jù):云一样的鞋。
- 嗟我与世人:感叹自己和世人一样。
- 何异:有什么不同?
- 破甑(zènɡ):被打破的瓦罐。
- 弃置:丢弃;抛弃。
- 顾:顾念。
- 陶靖节:指陶渊明。陶渊明曾隐居于庐山东林寺,自号“五柳先生”,后世以“五柳”借指隐士。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当时王昌龄正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刺史。诗中表达了王昌龄对李秀才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世态炎凉、仕途坎坷的感慨。
第一首诗开头就写年轻人喝酒的情景。“少年饮红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年轻人们饮酒的豪情壮志。然而,酒喝多了就无法自持,于是便有人呼唤他下山去洗涤一下自己的灵魂。这里的“洗尘雾”既指清洗身上的尘土,也暗喻清除心中的烦恼和杂念,使心境变得清明宁静。而第二首诗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心境。“痴马惜障泥,临流不肯渡”,这里的“痴马”是指那些被蒙蔽的人,他们就像那匹不愿渡河的骏马一样,总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束缚,无法挣脱世俗的羁绊。
第二首诗继续表达了王昌龄对李秀才的赞美之情。“独有汝南君,从我无朝暮”,这里的“汝南君”指的就是李秀才。李秀才虽然身处官场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他才能够得到王昌龄的赏识和信任。
第三首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的不满和批判。“肯将红尘脚,暂著白云屦”,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俗的世界,而“白云屦”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象征。王昌龄希望人们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和诱惑,暂时放下红尘中的名利和欲望,去追寻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最后一首诗则是对陶渊明的赞颂。“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这里的“陶靖节”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之一。王昌龄希望人们能够学习陶渊明那种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精神风貌,去探寻那条通往理想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