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胡穆秀才遗古铜器: 胡穆秀才(指诗人自己)收到了一件古代的铜器。
- 似鼎而小,上有两柱: 这是一件外形像鼎但体积较小的铜器,上面有两根柱子。
- 可以覆而不蹶: 这个铜器可以盖上,而且盖子不会掉落。
- 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 诗人认为它可能并不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鼎,而是一种饮酒器具。
- 胡有诗,答之: 胡有(即诗人自己,此处代称),为这铜器写下了一首诗作为回赠。
- 只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 诗中提到了铜器上的装饰,如耳朵形状像是被动物咬过的,嘴唇的形状像是鹅啄食的样子。
-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描述了铜器上的细节,比如三个脚趾部分尖锐而下,底部像是春天的蒲草那样短,柱子的部分则像是秋天的菌类一样细长。
-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诗人通过比喻,指出这个铜器在翻转时,盖子与本体形成三角形,盖子翻转时又变成了两股髻状。
-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虽然拥有满腹的古书知识,但如果这些知识能够有用,那么诗人也会顺应时代的需求。
-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诗人感慨,别人一看到这件铜器就以为是鼎,但实际上它只是一只小小的酒樽。诗人还感叹那些注文(可能是关于铜器的描述或注释)已经随着铜器的消失而消失了。
-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最后,诗人建议不如学学越王勾践的故事,把这只铜器装满酒,让它整天都保持新鲜,这样才是真正实用的办法。
我们对整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以铜器为主题的诗歌,通过对铜器的描述和比喻,展示了诗人对古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仅是欣赏铜器的造型和工艺,更是从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知识无用的无奈和对于实用性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最后一句“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更体现了诗人的实用主义精神,鼓励人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