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家江南,寄迹方外士。
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
雪霜侵鬓发,尘土污冠袂。
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自从夷夏乱,七丝久已弃。
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
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
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
归来锁尘匣,独对断弦喟。
挂名石壁间,寂寞千岁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戴道士得四字代作”
译文:一位戴着帽子的道士用四个字来代替自己的创作。
注释:这里的“戴道士”可能是指一个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僧人或道士,而“四字代作”则表明他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借用简短的文字或成语来完成创作。
赏析:这种手法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通过简洁的言语传达深远的意义。
第二句:“少小家江南,寄迹方外士”
译文:年少时我家住江南,寄身于隐士之中。注释:此处描述了诗人早年的居住地和生活环境。
赏析:这句诗透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他选择隐居生活方式的原因。
第三句:“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
译文:偶尔随白云而出,在彭城卖药。注释:彭城可能是今天的某个城市,但具体位置不详。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行医卖药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辛。
第四句:“雪霜侵鬓发,尘土污冠袂”
译文:雪霜侵袭着我的鬓发,尘垢沾染着我的衣冠。注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身处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清高的情操。
赏析:通过对比,诗人展现了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第五句:“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译文:幸好这三尺桐树中蕴含着山水之意。注释:这里提到“三尺桐”,可能是一棵具有特别意义的桐树。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及从中得到的灵感。
第六句:“自从夷夏乱,七丝久已弃”
译文:自从华夏与蛮夷纷争以来,七弦琴久已抛弃不用。注释:“七丝”指古琴的一种弦数,通常代表高雅。
赏析: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雅乐的失落感,以及对文化断层的关注。
第七、八句:“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
译文:心里知道《鹿鸣》三章之曲,却比不上《胡笳》四解之音。注释:《鹿鸣》和《胡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曲,分别代表了周朝和汉朝的音乐风格。
赏析:通过比较两种音乐,诗人表达了对各自文化特色的赞赏与认同。
第九、十句:“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
译文:使君独自喜欢古风,他的兴趣与众不同。注释:这里的“使君”可能指的是一位官员或者有学问的人。
赏析: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明了他的独特之处。
第十一、十二句:“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
译文:一同哀悼桓魋的宫殿,一起洒下孟尝君的泪水。注释:桓魋是古代的一位大臣,而孟尝君则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政治动荡或个人悲情中的感慨。
第十三句:“归来锁尘匣,独对断弦喟”
译文:归来后将尘封的琴匣锁好,独自对着断弦发出感慨。注释:这里的“尘匣”可能是指存放乐器的箱子,而“断弦”则意味着琴弦断裂。
赏析: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回归后的孤独与哀愁,以及他对音乐传统的珍视。
第十四、十五句:“挂名石壁间,寂寞千岁事”
译文:名字被挂在石壁上,这是千年以来无人问津的事。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强调了诗人对名声的淡然看待。
赏析: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坚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