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有残烛。

【注释】

  1. 建昌:地名,位于今江西。李野夫公择是唐代诗人,字子野,曾任建阳令等职。故居:指他过去住过的地方。
  2. 彭蠡:湖名,在江西省鄱阳县西南。东北源:即指彭蠡湖的东面。
  3. 庐阜:山名,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面。西南麓:即指庐阜山的西南面。
  4. 何人修:是谁修建的呢?
  5. 种此一双玉:这里比喻建阳地如一对美玉般珍贵。
  6. 思之不可见:思念之情却难以见到。
  7. 破宅馀修竹:破败的住宅中仍有成片的竹子(竹简)可供阅读。此处暗用东汉郑玄曾穿坏旧宅而读经书的故事。
  8. 四邻:四面邻居。
  9. 十亩森似束:四周有大片的竹林环绕着。形容环境优美。
  10. 仲夏初:夏天刚过了一半的时候。
  11. 解箨呈新绿:竹笋已经脱去外壳露出青绿色的新芽。
  12. 幽鸟向:鸟儿朝着(作者)鸣叫。
  13. 野人留:指当地农民邀请作者居住。
  14. 徘徊不忍去:作者不愿离开这美景和热情的主人。
  15. 微月挂乔木:夜幕降临,月亮挂在高大的树木上。
  16. 遥想他年归:想象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
  17. 解组巾一幅:解开头巾,就像一副画卷。
  18. 对床老兄弟:指与老朋友一起共度良宵。
  19. 夜雨鸣竹屋:晚上雨声敲打着竹林。
  20. 卧听邻寺钟:躺下来听着寺庙里的钟声。
  21. 书窗有残烛:书房里有点燃着蜡烛。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的前四句写彭蠡湖东北源头的庐阜山西南麓,描绘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思之不可见”,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接下来四句又写主人热情好客,欢迎远客的到来;后八句又描绘了夏日乡村景色和农舍生活情趣。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意境宁静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以景结情,以景寓情,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杜甫在建阳(今属江西)任县尉时所作。当时,他路过建阳李野夫公择故居,被其美丽的山水风景所吸引,于是留下此诗。这首诗通过对故居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四句描绘了彭蠡湖东北源头的庐阜山西南麓的秀美景色。彭蠡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支流之一,湖水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宜人。诗中的“东北源”指的是彭蠡湖的东面,这里的山水风光美丽得令人陶醉。而“庐阜”则是一座著名的山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面。它的西南面就是彭蠡湖的源头,也是这首诗的背景所在地。
    接下来的四句描述了李野夫公择故居的周边环境。诗人用“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来形容这片土地的珍贵程度。这里所说的“双玉”并不是真的指两块美玉,而是用来形容这片地方如同一对珍贵的美玉一样,值得珍惜和保护。同时,这也暗示了这片土地曾经受到过良好的呵护和照顾,使得它变得更加珍贵。
    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故居周围的环境。“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居的深深思念之情。虽然故居已经被破坏,只剩下一些破旧的房屋和成片的竹子,但它们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这种魅力和生命力让诗人想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和回忆,也让他更加珍惜这段难得的友谊和经历。
    接下来的四句又描述了李野夫公择故居的生活氛围。诗人通过描绘“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这一景象,展现了故居周边的环境宁静而美好。周围的邻居们都遵守着一定的规矩和习俗,使得整个社区显得井然有序、和谐安宁。而那片广阔的田地则像一把把绿色的屏障一样守护着村庄的安宁和繁荣。
    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未来重逢的心情表达。“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一句中,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来到这个故居的情景,那时正值仲夏时节,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故居里那棵刚刚解箨而出的竹子也露出了新芽,生机勃勃。诗人看到这美景不禁想起了与故友相聚的时光,那种温馨和喜悦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而在“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两句中,诗人又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款待和友好情谊。他们不仅邀请诗人留下来过夜,还陪伴着诗人欣赏美丽的夜晚景色和聆听悠扬的虫鸣声。这让诗人倍感温暖和感动,也加深了他与故居之间的感情纽带。
    最后两句“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夜幕降临,月亮高悬在枝头,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诗人不忍心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和可爱的人民,只能怀着留恋的心情缓缓离去。
    此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建阳李野夫公择故居的美景和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深情厚意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