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注释】
端午游真如:端午时游览真如寺。
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指苏轼的弟弟苏辙当时正在酒局中。迟(chí迟)、适(shì适)、远从,都是古代对人的一种美称。子由,即苏辙。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苏轼和弟弟分别后第七个端午节又见面。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身体随着飘动的彩带而移动,心情则如同“昌歜”(一种乐器)一样痛苦不堪。
匹马来,佳节日夜数:骑着马前来,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数着日子等苏轼。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水饼已经让人想起家乡的美味,饭碗还是让人怜悯屈原。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说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喝一场,好让苏轼说出像西川(四川一带)那样雄壮豪迈的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怎么会知道这是官职所迫,被迫饮酒呢?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儿子出来,到寺庙里拜访禅宗大师。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与梁罗大师高谈阔论,还得到了阿虎和尚的指点。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归来”之后便开怀大笑一番,用笑声去安慰因长久不如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怨恨。
【赏析】
《端午游真如》是苏轼为重游真如寺写的一篇记游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词的上阕回忆了作者和弟弟在真如寺重逢的情景,表达了苏轼对弟的思念;下阕描绘了自己重游真如寺时的喜悦心情,并抒发了仕途坎坷的感慨。
上阕开头两句:“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点明自己重游真如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这次出行的目的。“迟”、“适”、“远从”,都是古代对人的美称。这里用来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和弟弟在真如寺重逢,非常高兴。“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苏轼和弟弟告别后,又过了七个端午节才再次相聚。这七年中苏轼在朝中任官,弟弟在酒局之中。苏轼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过片三句:“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身随彩丝系,意指身虽随行,但心思牵挂家乡。“心与昌歜苦”一句,则表现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苏轼此时身在京城,心却在故乡。这种思乡之情是人之常情,所以这一句也写得非常自然。“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苏轼一到真如寺,就受到了当地儿童们的热烈欢迎。苏轼为了感谢他们的款待,特地拿出自己仅有的衣服典当,买来了鸡肉和粽子。苏轼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他与人为善的品质。
下阕“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苏轼在真如寺时的思乡之情。苏轼此时已不再是少年时的那个懵懂少年,而是成熟的中年男子,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深厚。同时,他也更加懂得了人生之苦。因此,苏轼在真如寺时,一边品尝着家乡的水饼,一边又怀念起家乡的饭菜。这种思念家乡的情感,使得苏轼在真如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两句,则是写苏轼在真如寺时的心情。苏轼此时已经回到了故乡,他决定要痛痛快快地喝一场酒,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放松。于是,苏轼便来到了一家酒馆,准备在那里畅饮一番。“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两句则是写苏轼此时的心情。原来,苏轼此时的官身已经被官场上的琐事所累,他已经很久没有像以前那样轻松快乐地生活了。
最后几句:“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则是写苏轼回到故乡后的事情。苏轼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外出游玩,他们一起拜访了一位禅师。在与禅师的交流中,苏轼得到了许多教诲。同时,阿虎和尚还向他传授了诗歌创作的技巧。通过这次出游,苏轼不仅放松了身心,而且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整篇词通过描写苏轼重游真如寺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生短暂而美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