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解析】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一”是题目,点明本篇是和诗,是和仲殊的。仲殊,即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所记的僧慧空。苏轼在杭州与慧空相熟,故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

这首诗是作者于绍圣元年(1094)冬作。当时苏轼被贬至黄州,住在黄州城东的东坡寺。他与慧空和尚同住一处。慧空为苏轼诵经解惑,并常以诗文酬答。此诗即应其请而作。

首联:“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这两句写深夜醒来后,听到竹子、芦苇的声音,说明此时诗人正在梦中。

颔联:“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这两句写醒来后的所见:听到的是琴声,原来刚才梦中听到了竹林里的琴瑟之音。

颈联:“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这两句写听到琴声后的感觉:曲终人静时,天空也渐渐明亮了;抬头看到远处的楼阁,已经显得高耸入云,十分雄伟壮观。

尾联:“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这两句写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怀念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咏雪寄情的诗篇。

全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了对朋友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答案】

译文:

深夜里梦见自己从睡梦中醒来,耳边还听得见竹林中的琴瑟之声。

我起身继续弹奏那断了弦的琴,为朋友们再弹一曲吧!

曲终人静,天光渐亮,远处的楼阁也显得更加高大壮丽。

想到朋友们,我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便挥毫写下了这首咏雪寄情的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赠友诗。

诗人于绍圣元年冬(1094)谪居黄州期间,与慧空和尚同住东坡寺。一日,僧人向诗人诵读琴歌,诗人遂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对知心朋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写诗人听琴的情景。夜深人静,诗人辗转难眠,听到琴声,仿佛来自竹林之中,于是起身继续弹奏。颔联写诗人弹琴的情景。弹断琴弦,又续弹一曲,诗人意兴未尽,于是再次弹起了高山流水的曲子。颈联描写听到琴声后的感受。曲终之后,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明亮的月光照映着天空,而远处的高楼上灯火辉煌,更显得气势磅礴。尾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怀。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想起那位知心的朋友,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咏雪寄情的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