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逾。
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
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好学真伯业,比肩可相如。
此书久已熟,救我今荒芜。顾惭桑榆迫,久厌诗书娱。
奏赋病未能,草玄老更疏。犹当距杨、墨,稍欲惩荆舒。
【译文】
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
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
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逾。
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
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
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
好学真伯业,比肩可相如。
此书久已熟,救我今荒芜。
顾惭桑榆迫,久厌诗书娱。
奏赋病未能,草玄老更疏。
犹当距杨、墨,稍欲惩荆舒。
【注释】
①“我”:作者自称。
②“非”:不是。
③“门人”:学生。
④“如”:好像。
⑤“不”:没有。
⑥“两”:两个。
⑦“肯”:愿意。
⑧“观”:读为“观”,观摩的意思。
⑨“鸿都”:东汉时期,王莽曾建鸿都门,收集天下的奇书异本,收藏于其中,后遂用“鸿都”指藏书之所。此处以鸿都自比。
⑩“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为冠,这里指少年之时。
⑪“六十”:指年岁。
⑫“服舆”:《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女待男而行……五十曰艾,服也。”服舆即服丧。
⑬“根尘”:《楞严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著,不见如来,犹如盲者,不见青黄。”
⑭“桑榆”:《庄子·逍遥游》:“吾闻庖丁解牛,得养生焉;齐桓公得管仲,为霸;楚庄王得孙叔敖,而败晋师;越王得范蠡,西举九夷。此四君者,臣皆知其然,然其私义廉洁退让之节,亦有甚过人者。”又:“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⑮“谒”:求见,拜谒。
⑯“杨、墨”:《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出古之博大真人乎?”《庄子·应帝王》:“彭祖乃立教,调一气以化物,同死生,一实相融。”“杨”即杨朱,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天下》:“墨子之徒盈梁郭,多以战胜,然而不免于戮。”《列子·说符》:“墨子悲丝絮之微,愿施报之。”墨家创始人墨子。“荆舒”:《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吴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夫申无宇请求出兵救援,被楚灵王斥责为“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后用以形容暴虐恣睢。《战国策·秦策五》:“荆宣王问群臣曰:‘燕、赵多善剑,荆国之剑,可以迎而不可击;近徒多善射,环之不可围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给友人羊长史的赠诗。诗人在送别之际写下这首诗,既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第一句“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诗人明确表示了自己与皇甫谧的区别。皇甫谧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学派主张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诗人则认为他自己并非完全追随皇甫谧的道路,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定位的思考和对朋友的尊重。
第二句“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诗人表示自己并不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像其他权贵那样沉溺于享乐之中。同时,他也不愿意向朋友借用书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两句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清正廉洁的品质和他对于知识的珍视。
第三句“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诗人希望他的朋友能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这里的“鸿都”,是指东汉时期的藏书之地——鸿都门。诗人以鸿都自比,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热情和对友人的期望。
第四句“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逾”,诗人回顾了自己从年少时开始便致力于文学和历史的研究,至今已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第五句“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诗人用老马的形象来形容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是仍然渴望继续学习和进步。这里的“服舆”指的是丧车,象征着死亡和结束。诗人用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和对知识的追求的执着。
第六句“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诗人意识到即使是根尘这样的存在也无法摆脱病苦和药物的治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疾病困扰的感慨。
第七句“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诗人回忆起与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里的“千里足”指的是远行的人或物,诗人用这个意象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八句“好学真伯业,比肩可相如”,诗人鼓励朋友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成为真正杰出的学者。这里的“伯业”指的是卓越非凡的事业,诗人希望自己和朋友能够一起实现这些目标。
第九句“此书久已熟,救我今荒芜”,诗人提到自己一直潜心研究学问多年,但现在却感到荒废和迷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失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第十句“顾惭桑榆迫,久厌诗书娱”,诗人感到时间紧迫,已经无法满足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第十一句“奏赋病未能,草玄老更疏”,诗人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能力已经逐渐衰退,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巧。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对持续进步的渴望。
第十二句“犹当距杨、墨,稍欲惩荆舒”,诗人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努力对抗那些不良风气和社会现象。这里的“杨、墨”指的是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而“荆舒”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贬斥。诗人用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