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

【注释】

  1. 黎山:指隐居之地。 幽子:隐士。
  2. 形槁神独完:形体憔悴而精神却很完整。
  3. 负薪:背着柴火。
  4. 儒衣冠:穿着儒服的读书人。
  5. 孔、颜:孔子和颜回,都是儒家圣人。
  6. 翛然:逍遥自在的样子。
  7. 荣辱未易关:富贵荣华难以长久。
  8. 海风今岁寒:海风吹来,已是一年将尽的时候了。

【翻译】
在黎山有位隐居的贤者,形体消瘦但精神非常完整。他背着柴火走进城市,笑我穿着儒服却像读书人一样。
他没有听说过《诗经》《尚书》,怎能知道有孔子和颜回这样的圣人呢?他逍遥自在地独自往来,富贵荣华并不重要。
天色渐晚,鸟兽四散飞走,他的家就在孤高的云端。我们相互问答却不能互相理解,只能叹息。
他好像说你是贵人,却如同草莽中栖息的龙鸾一样。他送给我一些古贝布,现在正是海风凛冽的冬天。

【赏析】
此诗是诗人拟写一位隐士之作,全篇用比兴手法,借陶渊明自比,表现了隐士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清高气节,抒发了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开头就点明了隐者的居所——黎山,以及他的体貌特征——形槁神独完。“形槁”指的是他身体虽然消瘦,但却精神饱满;“神独完”则是说他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完整。这里,“幽”字不仅形容了这位隐者的生活空间——黎山,也暗示了他的生活状态——孤独、寂寞、远离尘嚣。这种生活状态,使他得以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和人格完整。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接着,诗人以“负薪入城市”为引子,描绘了这位隐者进入市井的一幕。这里的“负薪”,既是实景的展现,也是比喻的运用。它既揭示了隐者生活的艰辛,也隐喻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而当他看到那些穿着儒服、举止优雅的读书人时,不禁心生感慨,觉得他们就像是被世俗所束缚的鸟儿,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这一句进一步展开了对隐者内心世界的描绘。他虽未曾涉足诗书的海洋,却能领悟孔子和颜回的智慧与境界。这不仅表明了他在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渴望。然而,这种渴求在现实社会中却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
“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继续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他独自一人逍遥自在地往来于世间,对于外界的荣辱得失似乎并不关心。这种超脱的心态,是他追求自由生活的表现,也是他对世俗名利的一种不屑一顾。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当夕阳西下,归鸟散去,隐者的居所——孤云之上,仿佛成了他最后的归宿。这里的“家在孤云端”不仅是对隐者居所的描写,更是一种象征,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隐者的内心世界。虽然与世人无法交流,但他依然会发出叹息之声,就像用手指弹奏琴弦一般。这种声音虽然微弱,但却足以触动人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隐者独特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诗人以拟写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既独立又超脱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