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窠养鹤发,及与唐人游。
来孙亦垂白,颇识李崖州。
再逢卢与丁,阅世真东流。
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
我师吴季子,守节到晚周。
一见春秋末,渺焉不可求。
【注释】
养:抚养、养育。
及:到达、来到。
李崖州:即李华。唐代诗人,有《吊古战场文》。
卢与丁:指唐朝的卢照邻和丁观,二人皆以诗名于当时,并曾游学长安。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唐高宗时举进士,累迁太子中舍。调新都尉,不乐,辞疾去官。后为县令,因坐罪弃市。丁观,字希茂,雍州万年人。初应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调扶风主簿。后罢职归乡里。二人俱以文章著名。
东流:水流向东方。这里比喻岁月流逝。
季子: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他忠于国家,在周王朝衰亡后,仍守节不辱,被尊称为“国老”。
一丘:坟墓。
我师吴季子:作者自谓学习了吴季子的守节精神(吴季子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忠于国家,不仕于楚)。晚周:指周朝的末年。
春秋末:指春秋时期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止,共295年。公元前476年,周威烈王封齐宣王田午的儿子田和为诸侯,从此周王室衰微,各国互相争霸,历史上称这个局面为“战国”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译文】
像鸡窠一样养育鹤,等到与唐人相游。
来孙也已满头白发,颇识李华这位李州人。
再次遇见卢照邻与丁观,经历了世事如流水般向东流。
这些人如今已经不在人间,未遽然掩埋了一座坟墓。
我师法吴季子,坚守节操到了周朝末期。
一见到春秋时代结束,就渺茫不可追寻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境。首联写自己如何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山林;颔联写自己在晚年还认识唐朝的李华;颈联写再遇两位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和丁观,感叹他们已过世;尾联则表达自己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怀念,同时寄托了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作者通过描绘四位历史名人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深思考。
首联“鸡窠养鹤发,及与唐人游”,描绘了一个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山林的诗人形象。他像陶渊明一样,在鸡窝里养育着鹤发苍苍的自己,与唐朝的文人一起游历山水。这里用“鸡窠”、“养鹤发”等意象,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他与唐朝文人一同游历,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诗人胸怀宽广、博学多才的特点。
“来孙亦垂白,颇识李崖州。”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唐朝文人的交往。诗人不仅与唐朝文人游历山水,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位名叫李崖州的友人,更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来孙”指的是诗人的儿子或侄子,而“垂白”则是指头发变白。诗人与李崖州相识,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更因为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追求学问和真理。
“再逢卢与丁,阅世真东流。”这两句诗继续描述了诗人与唐朝文人的交往。诗人再次遇到卢照邻和丁观这两位唐朝文人,他们的才华和风采令人赞叹不已。诗人感叹他们阅世真如东流之水一般匆匆而过,不禁感慨万分。这里的“东流”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诗人感慨这些先贤们都已经离世而去,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相反,他更加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像那些先贤们一样坚守节操。这里的“斯人”指的是那些先贤们,而“未遽掩一丘”则表示诗人没有停止追求和奋斗的决心。
此诗通过对四位历史名人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