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和陶杂诗十一首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注释:
-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登朐山观日出时的感慨,感受到的是一种空旷、辽阔的感觉。
-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这里的“石桥梁”可能指的是古人通过石桥或木桥过河的方式,但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实现,所以感到遗憾。
-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这句话中的“黎母国”可能是一个比喻,表示现在的国家与过去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这里描述了蚝浦(一种地名)被山包围的情况,同时也描绘了炎热的夏天道路飞霜的景象,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艰苦性。
-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表达了作者对于路途遥远但并非出于自身愿望而感到的无奈,但并未因此产生怨恨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律诗,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山川、道路等自然景观的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出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人,不仅有着高远的艺术追求,更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