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1.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庄子•庚桑楚》中说:“庚桑子之重于周君也,有庚桑者乎?以其所美恶,待其所不知而谓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借庚桑子之口,自述其“不慕利,好读书”的人生态度。南荣先生听了陶先生关于“不慕利”“好读书”的议论后,表示自己虽然已听说了这些道理,但还没有完全领悟。“未肯”是“不肯”的意思,表明南荣先生对陶渊明的学说并不十分认同;“化”指接受陶渊明的思想。
  2.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论语•阳货》中有“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说法,孔子认为像葫芦那样质地坚实的东西,不能用来做瓢。这里借用孔子的话来讽刺那些徒有虚名而实际上毫无实际才能的人。“陶顽”指的是陶潜的质朴,“铸”是铸造的意思。“强犷”指强悍粗鲁。陶潜的为人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却有刚健粗犷的气概,但是徒然浪费自己的精力,得不到实际的好处。“枉费尘与糠”是说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没有一点成效。
  3.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国大夫范蠡建议越王勾践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等待时机复兴国家。越王同意他的建议,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实行了“养贤尊士”的策略,终于使国家得到了复兴。“越子”是越王勾践,“古成之”是说越王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得以复兴。“韩生”指的是韩非子,“教休粮”是说韩非子教导国君要减少开支,节约粮食。韩非子认为节俭是治国的先决条件,他主张君主应该“省刑薄敛”,使民富国强。
  4.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列子•黄帝》中有“黄帝问曰:‘余欲从师而学仙术,可有人于此者得闻其理以传人乎?’岐伯对曰:‘天性厚朴者也,得之则轻身益气,耐寒暑;骨骸坚强,足以卒岁,谨和五脏,精气不散,即得其术矣。’”意思是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学习仙术,可以有这样的人传授吗?”岐伯回答说:“天性淳朴的人,如果得到这种修炼的办法,就能轻身益气、耐寒暑、骨骸坚强,可以长寿。谨慎调养五脏六腑,精气不散失,就学会了仙术。” “参同”指的是《参同契》,是道教内丹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作者为魏伯阳。《参同契》是道家炼丹的重要文献,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丹药的制作过程以及炼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指出了修道者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5.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东晋时期大富豪谢安喜欢招引宾客游宴,常常在别墅里设宴招待。一次他在别墅里的大厅上挂起一只巨大的白鹅,并告诉在座的各位宾客:这只鹅不是活的,而是用绳子吊着的。谢安说:“将死之时,颜色不变;将生之时,毛羽丰满。这是养由基的神箭,纪昌的明目所不及。”谢安所说的“养由基神箭”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养由基射箭技艺高超的故事,传说养由基曾经用弓把一只白鹅射落下来,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比喻一个人的本领很大。“鹅城”是谢安的别墅所在之处,“诸孙”指的是谢安的儿子们。谢安的孙子们因为家境贫穷而遭受生活的折磨,让谢安感到十分难过。
  6. 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焦先”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的字(字叔皮)。班固的父亲班彪曾经著有《汉书》,其中收录了许多汉代的历史资料。“不传元化方”的意思是说班彪没有将自己所掌握的汉史资料传下去,让后世的学者难以研究。后人常用“不传元化方”来形容学问不外传或遗业无人继承。
  7.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李白集序》中有这样的文字:“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李斯焚书,而《始皇本纪》尚存,……观其行事,则诗书史籍固当出焉。”意思是说过去屈原受到放逐的打击而写下了充满忧愤情感的《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写出了记录春秋事迹的《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腿却写出了阐述战争策略的兵书,吕不韦被贬谪到蜀郡,却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吕览》。李斯因焚毁秦朝以前所有典籍而在历史上留名,而《始皇本纪》却得以流传至今。由此看来,过去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于当时一些有才华的人受到压抑而被迫隐居起来创作出来的。“遗像”就是画像的意思,“李白”是指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一奠”是指在祭祀时用的酒杯。李白一生坎坷多病,晚年漂泊江湖。据史料记载,李白曾在江州、金陵等地居住过一段时间。李白在江州居住期间也曾作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我寄横塘君住江楼月暮唯见一洲鸿。”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希望与友人相见却又不能如愿的感慨。后来李白得知友人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据说他曾经用酒向天空祭拜,并写了这首《临江仙》词,以示悼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组,写于诗人晚年。这组诗共十一首,每一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这组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情绪,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坚持操守、不随俗流的品质。全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
    第一首诗通过南荣先生对陶渊明学说的评论,表明诗人不愿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利禄的态度;第二首诗写诗人对陶渊明质朴坚毅的性格的赞叹;第三首诗写诗人对范蠡辅佐越王复国的功绩的赞扬;第四首诗写诗人对韩非子提出的节俭原则的理解;第五首诗通过诗人对谢安别墅中悬挂的大白鹅的评论,表现诗人对生活清苦的人们的同情;第六首诗写诗人对班固所著的《汉书》的评价;第七首诗写诗人对古人遭遇不幸仍坚守节操的景仰之情;第八首诗写诗人对李白的悼念;第九首诗描写诗人在江州的生活情景;第十首诗写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友人亡故的哀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