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
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
相如起睨柱,头璧与俱还。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注释】:
- 梦中作寄朱行中:在梦中写给朱行中。
-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如果舜帝不做那六种礼器的制作(指礼乐制度),谁还会看重宝玉呢?
- 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多么悲伤啊,楚国的狂士抱着一块宝玉,在深山中呼唤着,希望有人能听到他的声音。
- 相如起睨柱,头璧与俱还:司马相如从柱子间抬头一看,看到一块玉璧从天而降,他立刻捡起了它。
-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那么,和郑子产相比,有礼仪的国君国家自然安宁无忧。
-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即使像韩宣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人,鄙陋之夫也会辞掉外逃的厄运。
-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到现在依然不贪图珍宝,他的高风亮节犹如寒星照耀人间。
【赏析】:
《梦得寄朱行中》是唐代诗人李绅于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对楚狂士抱璞空山的同情与赞赏;后四句则通过对比手法,指出真正懂得珍惜人才、礼贤下士的君主,其国家自然不会发生变乱。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统治者的期盼。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梦中作寄朱行中”就点明了主题:这是诗人在梦中给朱行中的一封信。接着诗人就以楚狂接舆为喻,来赞扬朱行中抱璞空山的高尚品格。
第三联“相如起睨柱,头璧与俱还”,诗人用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司马相如曾因看见玉柱上挂着一块璧而将其取走。诗人认为,这正说明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会去羡慕那些虚华的宝物的。
第四联“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诗人又以郑子产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郑子产执政时,国家十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和灾难,这都是因为国家实行了仁德政策,尊重和任用了贤能之士,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结果。最后两句“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诗人以韩宣子自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虽然自己地位卑贱,但仍然会坚决拒绝逃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统治者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