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凋零似晓星,生涯依旧短长亭。
前身房琯仍名永,今代苏耽不姓丁。
儿女成行头自白,湖山相对眼终青。
还乡曲调如何唱,枯树无言最可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自述”,要求分析诗人的身世及创作背景。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内容逐句解释,最后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自述诗。前四句为第一联,首句“交友凋零”表明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已经疏远,犹如清晨的星星一样稀少,用“凋零”二字形容其情状十分恰当。第二句“生涯依旧短长亭”说明尽管友人之间感情已疏远,但作者的一生仍然像在长亭中送别一样短暂。“短长亭”即指古时的送别之地,这里代指送别之途,暗喻作者一生奔波劳碌,没有安定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
三、四句为第二联,上句“前身房琯仍名永”写诗人的姓氏与前身的关系,“名永”是指杜甫曾祖父房琯的字。房琯曾任御史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后官复原职,却再无升迁的机会。杜甫以“前身”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意指杜甫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因此他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满足。下句“今代苏耽不姓丁”是说现在杜甫的儿子们已经长大成人,而杜甫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依然没有改掉姓“杜”的习惯。“苏耽”是晋代文学家孙绰的字,他曾经因为不满于当官的身份,便改名为“苏”。杜甫借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虽已不再追求官职,但仍不愿改变自己的姓氏。
五、六句为第三联,“儿女成行头自白”,意思是说儿子女儿都已长大成人,而且各自成家立业,而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头白”指的是头发花白,比喻人到了老年。“眼终青”则是指虽然头发花白,但眼睛仍然清澈明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未得善终的感慨以及对子孙的担忧。
七句为第四联,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还乡曲调如何唱?”这是说诗人想要回到故乡去,但不知道该如何唱起那首《还乡曲》。“枯树无言最可听”,意思是说即使是一棵枯萎的树,也不会有言语,但这种沉默是最动听的。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用“枯树”来比喻自己,既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悲凉,又表现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自述
交友凋零似晓星,生涯依旧短长亭。
前身房琯仍名永,今代苏耽不姓丁。
儿女成行头自白,湖山相对眼终青。
还乡曲调如何唱,枯树无言最可听。
译文:
我的好友都已经凋零如同晨星般稀少,我的一生仍旧在旅途之中度过。
我与前身房琯的名字相同,但并非同一个人;我与现在的苏耽不同姓,也不是同一个人。
儿女们都长大了,而我还不知道;我看着周围的湖山景色,它们依然那么美丽。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唱起那首《还乡乐》的曲子,就像一棵枯萎的树不会说话一样。
赏析:
此诗为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自述诗,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无依、人生寂寞以及思念故乡的情怀。全诗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