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龙赋
诗句解析: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
这句诗描述了龙的多样性与变化性,既可以凝聚成团(合),也可以离散开来(散);可以表现出其力量或能力(能),也可以隐藏不见(能见);可以在细微处显露出来(微),也能在显著时显现(章)。这种多面性和变化无常使得龙难以被完全捕捉和理解。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
这里表达的是龙虽然存在,但却无法看到,因此我们无法知晓它的具体位置或者形态。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
这句话说明龙的特性与众不同,因为它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它没有固定的住所(畜)和生活习性(牛羊的饲养方式和行为)。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
龙的行为和状态是多变且难以预测的,即使它有所动作,也不会按照常规的方式行事。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
尽管龙可能出于某种目的对人造成伤害(出乎害人),但它从未真正伤害过人。这种仁慈的行为体现了龙的一种道德品质。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这里的“为仁无已”意味着龙在行善时从不自满,总是在不断努力中保持其善良本性。然而,过度的行善可能会导致自我毁灭(丧己),这表明了智慧和适度的重要性。止则身安,曰惟知几;
当龙停止活动时,它能保持自身的安全,这归功于它对时机的敏感感知。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这意味着龙的行动总是适时的,能够利用机会来获得益处。
翻译:
龙,一种生物,能聚合也能分散,能显现力量也能隐蔽自己,能在柔弱中展现力量,能在微小中展示显著特征。正因为看不见它,所以我们不了解它的具体位置。又因为它不同于寻常的牛羊,所以我们难以将它归类。龙的行为变化无常且难以预测,行动时不会按常规方式行事。尽管如此,龙偶尔会出于某种目的伤害人类,但从未真正伤害过人。这正是它作为仁者的品质。因为仁德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龙有时会做出牺牲自我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丧失自我。这就是所谓的智慧。龙在静止时能保持自身安全,这是因为它懂得抓住时机。而在行动时,它总是知道何时何地最适宜。
赏析:
《龙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龙的神秘、强大与智慧。诗中将龙比作能够聚集、散开、显示力量和能力、改变形态、控制环境却又不失善良的存在。这种描述不仅赋予了龙以人性化的特征,也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诗中的关键词“龙”和“变”、“动”等反复出现,强调了龙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它在自然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整体而言,这首诗是对龙这一神秘生物的颂扬,同时也是对自然界和宇宙秩序的一种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