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写作背景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与主旨,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诗中找出表现情感的关键字词,如“惊”“笑”等;同时注意诗句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醒心亭记”是这首诗的题目。“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是创作时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写事物、写事迹的文章。据此可知,此诗是苏轼在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所作的一篇记叙自己游历过的一个亭子的经历的短文。

“太守醉归”,交代了太守醉酒归来的情景。“太守”指当地的地方长官。“醉归”是说喝醉了酒回来。“太守”在这里是借指诗人自己,因为诗人曾任过地方长官。“太守醉归”这一句,既写出了太守的豪放,又表现出他那种对百姓关怀的深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全诗的过渡句,由上文太守醉酒,引出下文亭子的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醉翁”是苏轼的别称。“不在酒”是说不在于饮酒,而在于欣赏美景。“不在酒”表明太守的心意在亭子,而不是在酒上。这句诗是说,太守醉意朦胧之中,也不忘游玩亭子里的风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一联描写亭子。“翼然”是形容亭子的飞檐高耸的样子。“临于泉上”说明它靠近泉水。这一句写亭子的外貌,突出其位置之佳。“醉翁亭也”表明这里是太守游宴的地方。“临于泉上”表明亭子的位置,突出其环境之美。“临于泉上”表明亭子的环境美,突出其环境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望之蔚然而深秀矣。”这四句写亭子周围的景致。第一句中的“野芳”指的是野生花草。第二句中的“佳木”指好的树木。第三句中的“风霜高洁”是说风景清丽而高雅。第四句中的“水落石出”,是指山间溪流干涸后露出岩石,暗合“醉翁亭”之名,突出其自然之美。

尾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不在酒”表明太守的心意在山水之间,即在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中度过快乐的时光。这里的“不在酒”并不是指不饮酒,而是强调在欣赏景色的过程中忘却了世俗生活的纷扰,达到了陶冶性情的境界。

【答案】

《醒心亭记》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太守醉归。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望之蔚然而深秀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