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
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诗句】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译文】
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年了,曾经经历过战争考验的老兵们如今都已经离世,而新一代的士兵从未接触过金鼓和战场,他们生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却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形势让他们不可避免地变得懒惰。现在,守卫的士兵晚上睡觉时,不需要自己拿被子而被他人代替;而那些从事禁军工作的人,则需要支付粮食费用,不必亲自扛起武器而被雇佣人员替代。他们如此骄傲且懒惰,又怎能愿意冒着艰苦的劳动去战斗呢?即使士兵可以忍受艰苦的工作并且能够作战,这也只是让农民付出一些代价而已。为何还要给士兵一个虚名,让他们成为实际上只会懒惰且无用的人呢?
【注释】
- 国家罢兵:指国家停止了长期的战争。
- 三十三岁:指经过三十年的时间。
- 兵尝经用者老死:曾经经历过战争考验的老士兵已经离世。
- 兵未尝闻金鼓、识战阵:新兵从未接触过金鼓声和战场。
-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指生活在和平时期,生活富足。
- 其势不得不骄惰:由于生活条件舒适,导致士兵变得懒惰。
- 卫兵入宿:守卫的士兵晚上睡觉时。
- 禁兵给粮:负责警卫的士兵们需要支付粮食费用。
- 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不需要自己拿被子而是他人帮忙。
- 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不需要自己扛粮食而是请人帮忙。
- 其骄如此:他们如此骄傲。
- 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更何况愿意忍受艰辛去战斗呢?
- 虽耗农民:虽然会耗费农民的劳动力。
- 为兵之虚名:作为士兵的名义。
- 实骄惰无用之人也:但实际上是一群骄惰无用的人。
【赏析】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不满。作者认为,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年,但老兵们已经离世,而新一代的士兵从未接触过金鼓和战场,他们生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却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现象导致士兵变得懒惰,不愿意接受艰苦的训练,甚至宁愿选择安逸的生活而不是冒险战斗。作者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批评情绪,认为这样的士兵不仅浪费了农民的劳动力,还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因此,作者呼吁社会改变现状,让士兵们真正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一个虚有其名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