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殿则有天元太始,皇武俪极,大定辉德,熙文衍庆,美成继仁,治隆之名。重瞳隆准,天日炳明。皇帝步送,百僚拜迎。九卿三公,挟輈扶衡,仪仗卫士,填郛溢城。于时黔首飙集,百作皆停,地震岳移,波翻海倾。足不得旋,耳不得听。神既安止,穷闾微巷,惟闻咨嗟叹异之声。于是山罍房俎,牺樽竹篚,践列于两楹。瞽史陈辞,宰祝行牲,案刍豢之肥臞,视物色之犂騂,登降裸献,百礼具成。
至于天运载周,甲子新厯,受朝万方,大庆新辟。于时,再鼓声绝,按矟收镝,俨三卫与五仗,森戈矛与殳□。探平明而传□,趣校尉而唱籍,千官鹜列以就次,然后奏中严外辨也。撞黄钟以启乐,合羽扇以如翼,佽飞道驾以临座,千牛环帝而屏息。炉烟既升,宝符奠瑞,聆乾安之妙音,仰天颜而可观。羌夷束发而蹈舞,象胥通隔而传译。宣表章以上闻,奏灵物之充斥。群臣乃进万年之觞,上南山之寿,太尉升奠,尚食酌酒,乐有嘉禾、灵芝、和安、庆云;舞有天下、大定、盛德、升闻。饮食衎衎,燔炙芬芬,威仪孔摄而中度,笑语不哗而有文。故无族谭错立之洞众,躐广布武之纷纭。盖天子以四海为宅,有百姓而善群廷。内不洒扫而行礼,则天下云扰而丝棼。故受玉而惰知,晋恵之将卒;执币以傲知,若敖之不存。闻乐而走者,为金奏之下作,虽美不食者,为牺象之出门。赋湛露彤弓而武子不敢答,奏肆夏大明而穆子不敢闻。盖礼乐之一缺,则示乱而昭昏。是以宣王享士,责以肴烝,而刑三晋之法。高祖因叔孙之制,而知为帝之尊,岂治朝之礼物,尚或展翳而沈湮?此所以举坠典而定彝伦者也。其乐则有咸池、承云、九韶、六英,采齐肆夏,箫韶九成。神农之瑟,伏羲之琴,倕氏之钟,无句之磬,铿铿鍠鍠,和气薰蒸。于以致祖考之格,于以广先王之声。昔王道既弱,淳风变浇,乐器遭郑卫而毁,蒙瞽适秦楚而逃。朝廷慢金石之雅正,诸侯爱歌管之敖嘈。文侯听淫声而忘倦,桓公受齐乐而辍朝。季子始无讥于郐,仲尼乃忘味于韶。故使制度无考,中声寖消,非细则摦,非庳则高。惟今也,求器得耕野之尺,吹律有听凤之箫,或洒或离,或鼖或毊,或镛或栈,或□或筊。众器俱举,八音孔调,鸑鷟离丹穴而来集,鸣嗈喈而舞修□。
《汴都赋》是北宋文学家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此文作于宋徽宗崇宁年间,通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细节,赞美了汴都(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成就。
周邦彦在文中详细描绘了汴都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他通过对汴京地理位置的描述,指出其处于“禹画为豫,周封郑地”的战略位置,以及“觜觿临而上直,实沈分以为次”的地理特点。同时,周邦彦还描述了汴都的河流和山脉,例如“雷夏、灉、沮绕其胁,罍邱、訾娄夹其腋”,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地理信息,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汴都赋》展现了汴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周邦彦提到了梁、周帝在此地的统治情况,以及唐、汉尹统而宁一的历史背景,这反映了汴都作为历史重镇的重要角色。文章赞美了汴都的文化繁荣,如“神农之瑟,伏羲之琴”,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超水平。
在社会风俗与日常生活方面,《汴都赋》也给予了细腻的描写。文中对汴都市井生活的描绘,如“九卿三公挟輈扶衡,仪仗卫士填郛溢城”,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军事防御措施。此外,“黔首飙集,百作皆停,地震岳移,波翻海倾。足不得旋,耳不得听。神既安止,穷闾微巷,惟闻咨嗟叹异之声”这一部分,则形象地表达了城市繁华背后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压力。
《汴都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和历史档案。它详细记录了汴京的城市建设、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为后人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周邦彦通过对汴京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一个多面的历史城市,不仅展示了其辉煌的成就,也揭示了其潜在的问题。
《汴都赋》不仅是一篇赞颂汴京的文章,更是一幅展示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画卷。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了解北宋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