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辞难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 候回降。若省剳更迟数日,则已到襄阳。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地 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此类也。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余希加爱,不宣。十月廿日,琚上,寿父判寺寺簿贤弟。

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

“比”即“及”。比总总,是说比之附书等件也。“附书”,就是给某人写一封信。“谅”,当为“然”。“下旬”,指十月初的十天内。“可”,可以。“到”,到达。

译文:已经陆续寄出信件,相信大约在下旬就能收到。

注释:“比”,及、和;“总总”,众多之意;“附书”,附于书信之中;“谅”,当为“然”;“下旬”,即初十之前十天内;“可”,可以,能;“到”,到达,抵达。

赏析:作者在信中对家人说,已经陆续寄出信件,相信大约在下旬就能收到。

寿父帖

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辞难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 候回降。若省剳更迟数日,则已到襄阳。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地 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此类也。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余希加爱,不宣。十月廿日,琚上,寿父判寺寺簿贤弟。

译文:比总总地附了一封信,大概下旬就能收到吧。途中收到了十月三日的手笔诗外的作品,很令人安慰。您的意思我都已经明白,襄州的职务我不怕,没想到因为按常规辞官而被迫接受降职的命令。因辞官困难而避开事情,用什么方法来为自己辩解呢?不知读了这些古诗的意思如何。今天一定能够坚持正确的观点了吧。十九日进入京城西边边界,我处理完安托司的事务,二十日开始才得到新任务。我已经准备了辞职的公文并等待回降的消息。如果省掉这封公文,那就再迟些日子才能到襄阳。离襄阳只有二百多里路,江陵也是如此。年老体弱,在旅途中进退两难,必须等待到十五日以后才能见到情况。路途遥远,往返需要很多时间,远离朝廷不是好办法,大概都是这样吧。旅途中在灯下写了这封信,但意思表达得不够充分。我希望能得到你的爱护,恕我不一一陈述了。十月二十一日,琚上呈,寿父为寺庙管理簿员贤弟。

注释:比总总,是说比之附书等件也。“谅”,当为“然”。下旬,即初十之前十天内。“外”,之外;“示喻”,指书信中的意思或教导;“已悉”,已经知道;“襄州”,地名;“非所惮”,不是害怕;“就”,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就降”,被降职;“改命”,改变命令;“辞”,推辞;“难”,困难;“避事”,回避事情;“何”,疑问代词;“文”,人名;“江陵”,地名;“月十日”,即十五日;“次第”,次序;“地”,距离;“返”,返回;“许时”,许时,即很长时间。

赏析:作者在信中告诉家人自己即将赴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封家书。信中主要说了两件事:一是将赴任襄阳府司理参军,二是告知家人准备辞职回乡。

信中先说了赴任之事。信中的“比总总附书……下旬可到”与原文相符。“附书”就是给某人写一封信,所以这里是指给家人写信。“谅只在下旬可到”的意思是信大概会在十月上旬送到襄阳府衙。信中还说:“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意思是在赴任途中,收到了十月初三日(九月十八日)所写的诗作,十分欣慰。“示喻已悉”意思是我已完全理解您的意思。

信中又说到了要辞官的事情。“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意思是襄州这个地方我没有什么惧怕的,但我没有想到会因为按照常规辞去官职而被迫接受降职的命令。“辞难避事,何以自文”,意思是因辞官困难而避开此事,用什么方式来为自己辩解呢?

信中还提到了家人的情况。“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论矣。”“不识”意为不了解;“古之意”,古人的意思;“柯定论”,柯定,指柯山先生;“定论”就是定论,即一定的观点或主张。信中说:“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论矣。”意思就是我不清楚古人的想法,现在我一定坚持正确的观点。

信中还有一长段文字是在写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信中有云:“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等等。

整篇书信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仕途生活的无奈之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