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圣嗣位,常亲决细务,公言之,又言民惫甚,宜弛利禁。是时羌数犯塞,大臣议弃银、夏以解之。公奏曰:「羌虚款属我,我分地王之,非计也。今羌席此,劫它种以自助,不过二三年,患必复起矣。宜择人行塞下,先调兵食,待其变而已。」不报。二年,羌果反,围灵州,议臣请去灵州勿事。公议曰:「羌所以易拒者,以灵州缀其后也。」判三司盐铁勾院,天子欲以为知制诰,召试矣,大臣或忌之,迁户部员外郎、京西转运使。请限公卿大夫子官京师。陈彭年议遣使行诸部减吏员,下其事京西。公曰:「彭年议,无贤愚一切置不用邪?抑择愚而废之耶?择愚而废之,人材其可以蚤暮验耶?」上令趣追使还。数论事,上感之,还公。既而王均诛,命公抚蜀,所创更百馀事。
这首诗出自《张方平和曾公墓志铭》,是一篇记载唐代官员张方平生平事迹的碑文。下面是根据提供的诗和译文制作的逐句释义:
- 章圣继位,常常亲自处理细小事务,张方平向皇上建议,又说百姓疲惫不堪,应该放宽禁令。
- “章圣”指唐宪宗,即唐文宗。“继位”,接替前任皇帝登基。此处指他继任皇位。
- “常亲决细务”,表示经常亲自处理各种琐碎而重要的政务。
- “言之”,向皇上提出建议。
- “又言民惫甚,宜弛利禁”,进一步建议,百姓非常疲倦,应当放宽对人民的控制和限制。
- “利禁”,指对人民有利的措施或政策。
- 当时羌族多次犯边,大臣们商议放弃银州、夏州以解除威胁。张方平上书说:“羌族虽然虚与我国结交,但我们分给他们土地,这是不明智的做法。现在他们利用这些土地来胁迫其他部族,我们恐怕在两年到三年之间,这种祸患就会再次发生。我们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巡视边境,先调集军队和物资,等待情况变化。”
- “寇”,这里是侵略或侵犯的意思。
- “弃银、夏以解之”,放弃银州和夏州以解除边患。
- “大臣议”,指朝廷中高级官员的意见。
- “弃”,放弃。
- “王”,这里指代被放弃的地区。
- “解之”,解除边患。
- 二年后,羌族果然反扑,围攻灵州,许多大臣请求放弃灵州不再进行军事行动。张方平认为:“羌族之所以能够容易地抵抗我们,是因为灵州牵制了他们的背后。”
- “二年”,这里指的是公元824年,即张方平去世的前一年。
- “寇”,这里指敌人。
- “围灵州”,包围灵州,这是一次军事上的遭遇战。
- “大臣请去灵州勿事”,大臣们建议放弃灵州不再进行军事行动。
- “去”,离开。
- “勿事”,不要进行军事行动。
- 判三司盐铁勾院,天子想要任命他为知制诰。但是大臣们嫉妒他,就把他调到户部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张方平请求限制公卿大夫之子在京城做官。陈彭年提出派使者前往各部落减少官员数量的建议,并将此事交给京西转运使处理。但张方平认为:“彭年的建议,没有区分贤愚一律不用吗?还是只选用愚蠢的官员而废弃他们呢?如果只是选用愚蠢的官员而废弃他们,那么人才怎么能及早验证呢?”因此,他被皇上追回了派遣的使者。
- “判”,管理或负责某项工作。
- “三司盐铁勾院”,指掌管全国财政和税收的机构。
- “天子欲以为知制诰”,即天子希望张方平担任掌管起草诏书的官职。
- “陈彭年”,可能是一位大臣的名字,他提出了派使者前往各部落减少官员数量的建议。
- “下其事京西”,将这件事情交给京西转运使去处理。
- “公曰”,这里指张方平。
- “无贤愚一切置不用邪”,意思是不分贤能或无能一律不用。
- “抑择愚而废之耶”,意思是是否只是选择愚蠢的官员而废弃他们。
- “早暮验”,早晚验证。
- 不久,王均被杀,朝廷命张方平安抚四川,他推行了一百多项改革。
- “既而王均诛”,后来王均被杀。
- “命公抚蜀”,朝廷命令张方平去四川安抚地方。
- “所创更百馀事”,“所创”指实施的政策或措施,“更”指改变或更新,“百馀事”表示有很多事项被更改或更新。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唐朝官员张方平的碑文,通过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众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智慧和勇气。诗中提到的“章圣”、“羌”、“灵州”、“三司盐铁勾院”、“知制诰”和“京西转运使”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概念和职务,通过这些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