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 周纪二
译文:
公元前三四一年,显王二十八年(庚辰),魏国的庞涓开始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是早点救还是晚点救?”成侯建议:“不要救。”田忌说:“不救的话韩将被魏吞并,不如早点救。”孙膑则认为:“现在韩国和魏国的军队还没疲惫就救援他们,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抵挡魏国的入侵,反而要听从韩国的命令。况且魏国有消灭韩国的野心,韩国一旦灭亡,必然向齐国求救。我们应该趁此与韩国建立深厚的关系,而晚些时候再承受魏国的打击,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同时得到尊重。”齐威王认同了孙膑的意见,于是暗中答应韩国的请求,派遣军队支援。韩国依靠齐国的帮助,五次战斗未能取胜,最后将国家托付给齐国。齐威王随即起兵,派田忌、田婴、田盼率领军队前往救援韩国,而孙子担任军师,带领部队直接奔向魏国都城。
注释:
- 显王:指齐威王,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 庚辰:古代以干支纪年,庚为天干的第三位,辰为地支的第三天。因此“庚辰”即表示公元前三四一年的庚月辰日。
- 魏庞涓伐韩:魏国将领庞涓进攻韩国。
- 韩请救于齐:韩国向齐国请求援助。
-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记录了齐威王在面对魏国侵略时的策略决策过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运用,以及个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角色。
诗中描述的是齐国内部对是否出兵救援韩国的不同意见。成侯主张不应救韩,因为救韩会使韩国成为魏国的俘虏;田忌则主张早救韩,以免韩国被魏吞并。孙子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不同的意见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的利益诉求。
诗中提到孙膑提出的策略,即利用韩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先救韩国再趁机攻击魏国。这个策略不仅符合孙子的兵法原则,也体现了他善于分析敌我态势的能力。
诗中还涉及到了齐国内部的决策过程。齐威王最终采纳了孙子的建议,暗中答应韩国请求,派遣援军。这说明领导者在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以及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和权衡。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和军事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