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韩申不害卒。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诗句: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韩申不害卒。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译文: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去世;而在显王三十三年,宋国的太丘社被毁。

关键词注释:

  1. 显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名。
  2. 甲申、乙酉:表示年份,分别为显王三十二年和显王三十三年。
  3. 韩申不害:人名,为魏国的大臣。
  4. 宋太丘社亡:事件,指的是宋国太丘社的倒塌。
  5. 孟子:人名,孔子的弟子,后成为思想家、政治家。
  6. 利吾国:利益于国家。
  7.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8.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交征利,意味着整个社会都追求私利,从而导致国家的危险。
  9. 子思:人名,孔子的学生之一,主张先利后义。
  10. 《易》曰:“利者,义之和也。”:《易经》中的这句话,强调了利益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同时展现了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深远影响。诗中通过描绘韩申不害的去世和宋太丘社的倒塌,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道德规范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关注。孟子的回答则体现了儒家对于“利”与“仁义”关系的理解和坚持,认为真正的利益来源于道德和仁爱,而非单纯的物质利益交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