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诗句: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
译文:苏秦游说他的齐国君王说:“齐国四面环山,土地面积超过两千里,兵力达到几十万人,储存的粮食如同小山一样。齐国的军队有十万之多,臣下私下估计,不下有三万个男子,不需要从遥远的其他县调动军队,临淄的士卒就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以上。”临淄非常富足而人口众多,那里的居民没有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的。临淄的道路两旁车毂相互撞击,人们肩摩面擦,连衣裙都结成了帷幕,挥汗如雨。因为韩国和魏国会与秦国接壤,所以与秦国交界的地方是他们的心腹之地,如果两国交战的话,在十天内就决定了胜负的命运。韩、魏两国如果战胜秦国,那么秦国就会损失一半的领土;如果韩、魏两国战败,秦国就会灭亡。因此,韩、魏两国重视与秦国交战而轻视臣服于秦国,这是不正确的做法。现在秦国进攻齐国,也不会采取深谋远虑的战略,反而要向西面去侍奉它。所以大臣们认为,齐王不应该过分考虑与秦国结盟,而是应该考虑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可以保护国家。因此,他希望大王能少考虑一些计策,仔细地谋划一下。
诗句:楚威王亦许之:“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译文:楚国威王答应道:“楚国是天下的超级大国,领土面积超过六千平方公里,有百万士兵,战车千辆,骑兵一万匹,粮草可以维持十年之需,这正是成就霸王霸业的资本。”
注释:1. 楚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

  1. 六千里(方):指方圆六千里的广大地域。
  2. 霸王之资:指称霸天下的条件。
  3. 无臣事之:指不要臣服于其他国家。
  4. 强国之宝:指国家强盛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
  5. 为大王计之:替大王谋划长远的利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楚国威王对齐国的赞赏和期待,表达了他对楚国强大实力的信心以及他对齐国的期望。通过对比韩、魏两国的情况,进一步强调了楚国的强大地位和潜力,表达了他对齐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