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秦归焦、曲沃于魏。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年)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翻译:秦国的公子华和张仪率领军队围攻并占领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向秦王建议,应该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同时派公子赢繇到魏国做人质。张仪接着劝说魏王:“秦国对魏国非常好,我们不能没有礼貌地对待秦国。”于是,魏王同意归还上郡十五县的土地来表示谢意。

关键词句注释:秦、魏、张仪、公子华、秦王、上郡、少梁、惠王、蒲阳、人质、无礼

赏析:

本诗是《资治通鉴》卷二中的一段内容,描述了秦朝时期的一系列事件。其中,张仪是秦国的重要政治家,他不仅在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内政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这段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关系。

张仪与公子华一起率军攻打魏国的蒲阳,并将其成功占领。这一行为展示了张仪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其次,张仪向秦王建议归还蒲阳,并让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这一建议体现了张仪在政治策略上的灵活运用。最后,魏王听从张仪的建议,归还上郡十五县的土地以示感谢,这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尊重和依赖的关系。

这首诗通过对张仪与魏王之间的对话以及后续的事件描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国际关系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同时,也体现了张仪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