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韩宣惠王俗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齐简公用陈成子及阚止而见杀,魏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君之国危矣!”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 · 周纪二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译文】
孟尝君出访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床。孟尝君的门人登徒直接将他送上马车,但孟尝君不想出发,就对登徒直说:“这张象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点破损,我连卖掉妻子的钱都不够。你能让我不会走路,那就有先人传下来的宝剑,我愿意把它献给你。”登徒直答应了他的请求,然后进去拜见孟尝君,对他说:“小国之所以都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您能够救济贫穷,保全国家,延续家族,所以没有不感激您的仁义的。如今您刚到楚国就被赠予象床,那么还没到达的其他诸侯国将会用什么来招待您呢?”孟尝君说:“说得好!”于是就没有接受。登徒直快步离开,还没有走到中闺时,孟尝君又把他召回来,问:“你为什么如此骄傲自大,想要干什么呢?”登徒直如实回答了。孟尝君于是在门口立下牌子说:“如果有人能够宣扬自己的名声,阻止自己过失的发生,私自拥有宝物在外面的人,就快进来进谏!”

【注释】

  • 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 周纪二:指的是《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典籍中的第二卷,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事迹。
  • 孟尝君:即田文,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以善于结交宾客和待人宽厚著称。
  • 楚王:即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与秦国有过多次交战。
  • 象床:古代的一种家具,形状像大象,常用来装饰或作为礼赐物品。
  • 登徒直:孟尝君的门人,后来成为著名的策士。
  • 先人之宝剑:指孟尝君家族相传的宝剑,可能因其珍贵而被视为无价之宝。
  • 书门版:在门口刻下文字以示警告或告诫。
  • 扬文之名:宣扬自己的声誉。
  • 止文之过:阻止自己的过错。
  • 私得宝于外:私自得到了宝物。
  • 疾入谏:迅速且急切地进谏。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孟尝君在楚国收到象征富贵的象床时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体现了孟尝君的谦逊、明智和对贤才的珍惜。孟尝君虽然接受了礼物,但并未接受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象床。这一选择反映了他重视德行而非物质财富的价值观。同时,孟尝君对登徒直的处理也展示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辨识忠臣的能力,以及他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整段文字不仅叙述了一个历史故事,还传达了作者对于君子风范和治国理念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