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
卫更贬号曰君。
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秦伐魏,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慎靓王三年(癸卯,公元前三一八年)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宋初称王。
慎靓王四年(甲辰,公元前三一七年)
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叟、申差于浊泽。诸侯振恐。
资治通鉴·卷三 · 周纪三
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
卫更贬号曰君。
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秦伐魏,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慎靓王三年(癸卯,公元前三一八年)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宋初称王。
慎靓王四年(甲辰,公元前三一七年)
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叟、申差于浊泽。诸侯振恐。
此诗以《资治通鉴·周纪三》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论述,展现了周朝晚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状况。其中,诗句“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揭示了周慎靓王元年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背景;“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则是具体年份的标注;“卫更贬号曰君”反映了卫国国君地位的变化;“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记录了秦国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宋初称王”展示了宋国的独立地位。此外,诗句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如“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揭示了君主威严的表象与实质;“定于一”体现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则强调了道德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