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赵,拔杜阳。

赧王中二十八年(甲戌,公元前二八七年)

秦攻魏,拔新垣、曲阳。

赧王中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二八六年)

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

秦败韩师于夏山。

宋有雀生湣于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

赧王中三十年(丙子,公元前二八五年)

《资治通鉴·周纪四》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公元前二八七年至前二八五年(赧王中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期间的历史事件。下面将逐句解读该卷内容:

  1. 秦进攻赵,拔杜阳:此句表明秦国在公元前287年对赵国进行了军事侵略,并成功占领了赵国的杜阳。

  2. 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此句描述了魏国为了求和,将安邑城献给了秦国,随后秦军释放了魏国的士兵并让他们回到魏国。这是秦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一种平衡策略。

  3. 秦司马错击魏河内:此句提到了秦朝的军事将领司马错对魏国的河内地区发起了攻击,显示出秦国对魏国的重要战略区域的关注及其扩张意图。

  4. 魏献安邑以和:这一句说明魏国为了和平,自愿将安邑割让给秦国,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外交互动。

  5. 宋有雀生湣于城之陬:此句描述了一个历史典故,即宋国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一只麻雀在城墙角落孵出了小麻雀,预示着宋国将会有重大的崛起和发展。

  6. 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这句引用了古代预言家对小麻雀孵出大麻雀这一现象的解读,预示宋国将会成为霸主。

  7. 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描述了宋康王因预言中的吉祥预兆而开始积极扩张势力,先是灭亡滕国、薛国,然后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打败楚国夺取土地超过三百里,向西打败魏国军队。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宋王甚至自称为“桀宋”,并且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来庆祝自己取得的胜利。然而,齐国也不甘示弱地发起了攻击,最终导致了宋国的失败和宋王的逃亡。

通过深入分析《周纪四》中的这段历史记载,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秦国的战略布局。这不仅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