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卷四·周纪四》,是一篇关于战国时期赵国主父偃(即主父)的记载。诗中描述了主父偃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斗争和事件,以及他对公子章、公子章之败和沙丘宫变等历史事件的记述。
诗中提到“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这句话描述的是主父偃在赵国时,通过观察和了解情况后,决定将赵王的位置让给公子章,自己则担任赵国丞相的角色。这里的“傫然”指的是公子章因为年幼且地位较低,所以表现得有些颓废。而“反北面为臣”则是指公子章虽然地位低,但仍然恭敬地称臣,表现出对权力的尊重。
诗中说到“诎于其弟,心怜之”,这是描述主父偃对公子章的同情和关爱,认为他虽有弟弟在位,但他仍保持谦卑,因此主父偃对他产生了怜悯之情。
诗中记录了主父偃打算分封公子章到代地的计划,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实行。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原因,但从后面的叙述来看,可能是因为公子章的地位不够稳固或者存在其他变数。
诗中提到“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意思是主父偃想要将赵王的位置让给公子章,但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终没有实施这一计划。这反映了主父偃在政治决策上的矛盾和犹豫。
诗中描述了公子章之败的场景,以及主父偃如何应对这一事件。公子章因为某些原因失败,并试图逃往主父偃那里寻求庇护。然而,主父偃并没有立即接纳他,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表明主父偃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立场和策略。
诗中描述了沙丘宫变的事件,这是一场由公子章和田不礼等人发起的政治阴谋。公子章试图通过欺骗的方式重新获得王位,但最终被主父偃的军队所击败。这场宫变导致了赵王的主父偃死亡,而他的继任者李兑则被任命为丞相。
这首诗通过对主父偃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他在赵国的统治策略和影响力。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权力争夺的现实情况。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