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湣、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蠋谢不往。燕人曰:“不来,吾且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齐王不用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太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秦王、魏王、韩王会于京师。
诗句:资治通鉴·卷四·周纪四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四 · 周纪四。齐湣王在位时,齐国国君沉迷于功利,不重视道义和信义,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在国内,他不怕欺骗百姓来获取小利;在国外,他不怕欺诈其他国家来获取大利。国内不修正自己的统治,却常常希望人们有这种心态,这样,朝臣百姓就没有不被欺骗的。上欺骗下,下欺骗上,这是上下分离。这样,敌人轻视它,与国怀疑它,权谋一天比一天多,国家不免被削弱,最终灭亡,齐湣王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用强大的齐国,不是为了建立礼仪和礼教,不是为了统一天下,而是整天以拉拉扯扯、向外扩张为主务。因此,强大可以南足以攻破楚国,西足以挫败秦国,北足以打败燕国,中足以消灭宋国。但当燕赵兴起后攻打它时,好像风吹草动一样,而身死国亡,成为天下的大罪人。后世谈论邪恶,一定提到这个例子。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不遵循礼义而追求权谋。
关键词解析:
明主:明智的君主
仁人:儒家学者认为的理想人格
权谋:指使用计谋和权术
赏析:本文主要讲述了齐湣王时期的内政外交问题。文章开始就提到了齐国国君沉迷于功利,不顾及道义和信义,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在国内,他不怕欺骗百姓来获取小利;在国外,他不怕欺诈其他国家来获取大利。国内的治理方式也存在问题,朝臣百姓都没有不被欺骗的时候,这导致国内政治腐败。此外,齐湣王还喜欢对外战争,不断进行扩张,使得国家实力日益衰弱。最后,由于他的政策和行为导致国家无法维持稳定,最终走向灭亡。这篇文章通过分析齐湣王的行为和政策,揭示了统治者如果不注重道义和信义,只追求眼前利益,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民心,走向衰败灭亡。同时,也提醒我们,任何领导者都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国家稳定,而不是一味追求权势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