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嗣君薨,子怀君立。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敝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赧王中三十三年(己卯,公元前二八二年)
秦伐赵,拔两城。
赧王中三十四年(庚辰,公元前二八一年)
秦伐赵,拔石城。
秦穰侯复为丞相。
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王使东周武公谓楚令尹昭子曰:“周不可图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以下是关于《资治通鉴》中“周纪四”的赏析:
- 历史背景:
- 赧王中三十三年(公元前二八二年),秦伐赵,拔两城。三十四年(公元前二八一年)秦伐赵,拔石城。
- 战国后期诸侯纷争,秦国不断扩张势力。此时期,秦国对周边小国进行频繁的军事征伐。
- 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 人物分析:
- 卫嗣君因善于察微知著,赐席后得知县令有发褥之喜,从而得到信任和赏赐。
- 过市时贿赂关卡人员,得到通行便利。
- 爱泄姬,重如帝王,宠信厚待其妃子,导致君王沉迷于后宫。
- 秦军将领穰侯复为丞相,表明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 事件影响:
- 秦伐赵,拔两城,显示秦国军事实力强大。
- 石城之战,秦国获胜,巩固了其在赵国的统治。
- 鲁平公薨,其子嬴贾即位为鲁缗公。
- 文化内涵:
- 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 荀子认为,君主应重视法治和人治的结合,注重礼仪修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社会评价:
- 诸侯由是不直秦。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出兵攻打秦国,到了盐氏地方即行撤回。
- 秦国以武遂归还韩国,以封陵归还魏国,以求和解。
- 思想价值:
- 荀子的思想对于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治国理念的先进性。同时,荀子也指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生,避免过度聚敛,以免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这对于后世的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的“周纪四”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通过卫嗣君的事迹可以看出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和决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荀子的观点则提醒统治者应重视法治和礼治的结合,以及关注民生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变迁,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