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铁笼傅车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禽;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及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及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仇。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顷之,昭王薨,惠王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资治通鉴·卷四·周纪四
燕国攻陷安平城,田单及其家族得以保全。乐毅被俘后,燕王封赏其妻以公子之服,并赐辂车乘马、后属百两等物,但最终乐毅选择离开燕国,前往赵国。

解析:

  1. 诗句原文
  • 初,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铁笼傅车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禽;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及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1. 译文
  • 起初,燕国攻打安平城,临淄的市掾田单在安平,命令他的同族都用铁笼装好车轮的轴头。当城墙被攻破后,人们争相逃出城门,结果都因为车轮轴头被折断而车辆破损,被燕军俘获;只有田单的族人用铁笼保护了车辆,得以幸免。随后他们逃向即墨。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其他城池都已归燕国所有了,只有莒和即墨尚未被占领。乐毅和他的部队包围了即墨,同时派了两支军队分别包围莒和即墨。即墨的大夫战死沙场。即墨的人们说:“在安平时,田单的族人用铁笼保护了车辆,因此能够幸存下来。这是因为他们非常聪明且熟悉军事。”所以他们共同推举了田单担任将领来抵抗燕军。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田单及其族人与燕军的遭遇进行了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智谋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和纷争。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坚毅精神。
  • 田单的族人在面对敌人的围攻时,并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冷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用铁笼保护了车辆。这种机智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在敌人中幸存下来,也为后来的反抗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诗中通过田单与其族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为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安宁而努力。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感动,也给予了读者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1. 相关历史背景
  • 在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外部的压力,逐渐走向衰落。燕国则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断对周围的小国发动战争。
  • 在公元前二九七年,楚怀王被秦国捕获,这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和愤怒。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最终被秦军击退。这使得楚国更加孤立无援,只能依赖其他国家的支持来对抗秦国的威胁。
  • 在这种情况下,田单及其族人在安平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智谋和勇气,他们利用敌人的疏忽,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并为后来的反抗行动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英勇的故事,更是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